‘大學城’這三個字由來已久。
她是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自然形成或者人為形成的特殊城鎮居民點。
在國外,大學城不僅是教育和文化中心,往往還會因為其巨大的社會地位成為zz中心。
而在華夏……
由於高等教育起步較晚,還未轉變為大眾化和普及化,大學城尚在理論中。
就像過去的十年裡,中專才是主流。
在下面鄉鎮,與未來地位嚴重下降‘中專’截然相反,學習好的考中專,學習不好的在家務農搬磚。
啥?考高中?
能農改非麼?能包分配麼?能學到技術麼?
因此,只有極少數學生,因為父母目光久遠,或者對孩子期望比較大,又或者有老師做思想工作,才會考高中。
如此一來,高校生源緊缺,許多人對大學城抱有模稜兩可的態度。
並且,這裡面還涉及建造大學城的模式。
首先是企業開發模式。
企業負責搞建設,提供一切教學和生活設施,獨攬學校所有消費市場。
而學校則是有償使用各類資源,並負責監督、協調和辦學。
這種模式需要尋找一個極有實力的企業來投資。
可是,找誰呢?
開發需要週期,偏遠郊區配套設施投資巨大,目前大學城在華夏尚屬於理論階段,賺不賺錢誰又能說得準?
沒有哪個企業敢當領頭羊。
第二種是校校聯合。
校方先把位於城市中心的老校區賣出去,拿到錢跑到荒涼郊區,依靠地方劃撥的廉價地皮或者無償地皮,打造更廣闊的新校區,工程外包給承建商,後續一切全靠自己。
這種模式需要說服其它學校聯合起來,很難。
老校區是文化和底蘊的象徵,除非學校走下坡路,否則一般不會捨棄。
而沒有底蘊的學校,賣掉地皮又能怎樣?
跑荒僻的地方建新校,第二年說不定連招生計劃都要泡湯。
所以在未來,大部分大學城屬於第三種。
異地分校。
地方規劃一片區域,投資建設,再以各種優惠吸引名校入駐。
有地方支援,學校又有一定知名度,社會上對這類大學城信任度比較高,在市場運作中也容易獲得各界認可。
綜合以上,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運營,並擺脫外界因素影響,符合天成的肯定只有第一種。
你租借我建造的學校辦學,我依託你在周圍賺錢,雙方獨立,互不干擾,我有錢了投資你,擴大配套設施,你出名了帶動我,增值房產價值,合作共贏。
至於能不能搞起來……
有點麻煩。
就像土木工程學院,本來能拿到無償地皮,但天成攬下大學城專案以後,這些地皮費用就需要天成獨自承擔。
考慮到未來,首期六千畝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