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葛小天眼中,迪拜不是城市,而是一種模式。
就好比一群家裡有油田,兜裡不差錢的土豪,看最近石油價格不穩,還有幾個有石油的大佬被搶,擔心資產縮水,也擔心自己被搶,就湊到一起商量商量。
有人說買黃金存入海外銀行,有人說去英格蘭買房,有人說咱都這麼有錢了,為啥不自己搞?
誰都不甘心屈居人下,尤其是兜裡不差錢的人,第三個建議受到大部分酋長認可。
但應該怎麼做呢?
又有人說,不如咱們聯合起來,搞個世界級企業,全面發展,哪怕單一行業賠了,其它行業也能賺。
於是,酋長國聯盟成立了,一共有七個酋長國加入。
可問題又來了,眾多酋長分部在阿拉伯半島周圍,裡面有波斯灣,外面有阿曼灣,還有倆酋長靠近阿拉伯海,咱們這麼分散,分開搞,肯定整不出世界級集團,必須集中力量辦大事。
又或者說,投資總得有個環境。
迪拜酋長眼神一轉:我家沒多少石油,哪怕未來石油市場波瀾起伏,對我也沒太大影響,更不會被海外列強針對,湊巧我在中間,不如大夥都來我這吧?
其他酋長肯定不願意把自己錢砸給別人發展,但吵來吵去沒啥結果,最後感覺迪拜酋長說的挺有道理。
於是,七個酋長包括下面的家族,掏錢的掏錢,兌現的兌現,賣油的賣油,先組建'迪拜世界'和'dubai銀行',又給迪拜搞了一輪基建,也就是90年建的一片社群。
當時迪拜跟邊陲沙漠小鎮沒什麼區別,酋長們搞建設,也沒想著做房地產,而是為了打造一個能承載世界級公司的平臺。
但酋長們自建自買,四處撒錢的行為,頓時吸引了周圍其它腦筋比較活絡的底層創業者。
比如某位學習製藥的三哥人、某位玩金融的石油國人、某位喜歡玩證券的本地人……
這些人一來,頓時給迪拜帶來大量人氣,然後酋長們愕然發現,房價漲了!
天地良心,酋長們真沒打算搞房地產賺錢。
但有錢不賺王八蛋……
七個酋長連同下面家族的富豪湊到一起合計合計……感覺腦子不夠用,於是僱傭幾名聰明的英格蘭人做智囊。
英格蘭智囊看這群酋長人傻錢多,再看看自己乾癟的錢包,眼神一轉,設計出一套當前很吃香的模式。
也就是:
貸款圈地——融資建房——金融炒作——驅動金融槓桿,放大投資結果——賣房盈利。
95年第二輪建設鋪下去,酋長們大賺特賺,也吸引更多人來迪拜,曾經五六萬人的城市,短短兩三年就突破百萬大關。
人多,房地產更火了。
英格蘭智囊再出一計:盈利了要還貸款,但咱們差錢嗎?肯定不差。
所以,咱們不還貸款,也不是不還,而是申請延期。
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