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做大做強,全憑葛萬億的腦子。
跑沙漠種西瓜,看似匪夷所思,但瞧瞧現在的東山,誰又能相信這是真的?
領導們詫異之後,紛紛露出好奇神色。
葛小天調出石光機中的GIS系統:
“在地理學的定義中,無論荒漠,還是沙漠、巖漠、礫漠、泥漠,都是乾旱區大型地貌。
除了沙漠化是人為造成,其餘全是氣候氣象帶來的地理環境變遷。
白了,它們是岩石經過長期風吹日曬,逐漸沙化後形成的鹽鹼土質。
究其根本,它們依舊沒有脫離土壤的範疇。
土壤能種植莊稼,那麼沙漠、荒漠什麼的,自然也可以種植。
按照慣性思維,沙漠缺水,阻礙一切植被生長。
似乎只要有了水,沙漠就能誕生綠洲,或者變成森林。
但事實並非如此。
除了人為破壞造成的沙漠化地區,母星自有沙漠,與平原、丘陵、森林、高山的地位相同,屬於一種生態。
如果引入海水澆灌,且不說會行成流沙河,更嚴重的是,會形成'鹽鹼地'。
在鹽鹼地種植農作物,就像醃鹹菜,能將綠植活活吸死,寸草不生。
而如果淡化海水,使用淡水澆灌,水分卻會被高溫快速蒸發。
或許會有人說,水蒸氣上升,會提高降雨量。
但事實上,沙漠晝夜溫差極大,冷熱交替容易產生沙暴,而云朵又會被大風吹走……
這樣就帶來巨大危害。
&nm,擁有極好的農作物生長環境,可謂是風調雨順。
我為了治理沙漠,不惜代價,給某個區域來了幾次大規模淡水灌溉,水蒸氣上升,雲朵被吹到A地區,開始降雨……
綜合A地區本身降雨量,會行成特大暴雨,或者持續性大暴雨,從而產生洪水、泥石流……
並且,這些雨水受沙暴影響,全都是泥水,而沙漠地質卻是鹼性。
雖然世界上不存在鹼雨,但萬一發生了呢?
酸和鹼都具備腐蝕性,而生物飲用鹼水過多,就會破壞體內酸鹼平衡,引發各種結石……
所以,治理荒漠沒那麼簡單。
也所以,我轉換概念,將沙漠定義為:蘊含高價值卻暫時無法開發的寶地。
而齊河,母親河河畔鹼性沙土西瓜種植基地,便是為沙漠地形準備的實驗區。”
另外,南窪,也就是黃河故道動植物培育基地,還培育了眾多適應乾旱區域的稀有中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