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傳下旨意,命令王承恩刷出告示。
曉諭城中軍民人等,將吳三桂和沙定洲以及祿萬鍾等人的滔天罪狀公諸於眾,皇上這次要與他們清算。
該砍頭的砍頭,該抄家滅門的抄家滅門,對於這些土司官,不再就地任免,皇上日後要統一從朝中選拔委派官職。
這其實就等於宣佈,要在雲南開始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廢除以前的土司制度,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不再任用土官,由中央統一委派。永絕吾必奎、沙定洲和祿萬鍾之類的判亂。
這樣的告示覆制了很多份,貼到了大街繁華地段,圍觀的人越來越多。有不識字的,有識字的,朝廷還派有講解官。
很快這些老百姓都明白了,無不拍手稱讚。
老百姓才不管誰當官呢,無論誰來當官,只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成。
別動不動製造叛亂,今天你起義,明天我造反,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弄得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老百姓最討厭這種日子。
雲南巡撫吳兆元,雲南副使楊畏知等文武大員得知告示的內容也感到震驚,因為改土歸流,絕不是一件小事情。
這可是牽一髮動全身的大事,尤其是在明末如此動盪,涉及到大西南的幾個省,弄不好激起眾憤,就會導致大明王朝的滅亡。
從萬曆皇帝就想改土歸流,但是沒敢,以後的幾代帝王更是不敢涉及這一深層次問題。
要知道雲南的土司制度由來已久,不只是雲南,四川、貴州、廣西、湖南和湖北等邊遠地區,推行的都是土司制度,當時為了穩定邊境,緩和民族矛盾,大明立國之後就推行了這種土司制度,到現在已經200多年了。
開始的時候,這種制度對於穩定和團結這些少數民族,發展地方經濟的確起來了積極的作用,得到了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的擁護,但後來弊端也暴露出來了。
土司制度漸漸成了一家獨大的世襲制度,土司官權力過大,就是這些宣撫使和宣慰使,比知府和知州權力都大,擁有數萬兵馬,在土司之內掌握軍政大權,甚至這些地方土司官可以不鳥中央委派的巡撫總督等中央官,有的乾脆就直接對抗朝廷。
土司判亂可不是明末崇禎年間才有,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播州之役,就是一次規模龐大的土司叛亂。
當時播州宣慰司使楊應龍權力過大,直接對抗中央朝廷,挑起了造反的大旗。萬曆出兵雖然剿滅了叛亂,卻持續了140天,波及四川,貴州和雲南幾省。
天啟年間又爆發了土司的叛亂,這一次規模更大,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奢安之亂,持續時間長達17年之久,從天啟元年開始,一直到崇禎10年才徹底平定這次叛亂,波及了四川省和貴州省,朝廷平判消耗了大量的國力。
國力衰弱,這也是崇禎末年社會動盪不安的一個影響因素。
對土司制度,從萬曆開始,到那個崇禎,大明朝幾任朝廷誰也不敢觸及,想改土歸流,這幾代帝王沒有一個敢吃螃蟹的。
歷史上真正改土歸流,那是雍正年間的壯舉。
這樣算來,崇禎要比他早上百年。
吳兆元和楊畏知當然包括沐天波在內,沒想到大明武帝竟然有如此魄力。
皇上現在還遠征在雲南,還沒班師回朝,如此大事經過內閣廷議了嗎?
皇上直接就下旨決斷了。
那些東林大佬,如果不同意怎麼辦?
沐天波、吳兆元和楊畏知這些人還想到了這一層。
也難怪,到了明末東林黨,和太監形成了兩大權勢集團,都能夠左右朝廷,明爭暗鬥,使得皇上在夾縫中生存,銀子都到了貪官汙吏的手中,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