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大明親王到了館驛,基本上被軟禁起來了,哪也不準去。
得等到崇禎所謂的最後一天。
但是他們親眼目睹了有這麼多人排隊見駕,還有正在來的、以及包括那些想來沒來的,甚至包括要來見駕的平頭百姓?一直要等到這些全都見駕完畢,皇上才肯召見他們。
那得等到猴年馬月?
兩個人進驛館容易,出驛館就難了,因為有錦衣衛和朝廷的兵將在這看著他們。
兩個人又不敢抗旨不遵,還有一些後悔,要知道崇禎這樣寡恩,他們還不如不來。
畢竟都是皇室之後,往上數200多年,都是一個老祖宗,皇上怎麼能夠不分親疏遠近呢?
兩個人心急如焚,又等了幾天。
陸陸續續又來了幾個王爺,有秦王,有晉王,還有楚王,魯王,唐王等等。
這些王爺在驛館裡面真是度日如年,心中甚至頗有微詞。皆言皇上六親不認,刻薄寡恩,看來此言非虛。
好歹我們都是姓朱的一個老祖宗,只是想參王拜駕,怎麼一點面子都不給?還要把我們排到最後,甚至排到老百姓的後面……
但是崇禎的這種六親不認,刻薄寡恩在百官和百姓中卻傳為了佳話,甚至被頌揚為堯舜之君。
三個多月後。
也就是到了1645年的3月份。
崇禎才挑了一個日期,親自召見了這幾個王爺。
這幾個朱姓王爺,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這一天,他們的新年都是在驛館中度過的。
在這裡等的時間最久的就是潞王和衡王,竟然長達三個月零九天,等的時間最短的就是唐王和魯王,他們來到九江府只等了半個多月。
等王承恩帶著錦衣衛來到驛館傳旨的時候,這幾個王爺如蒙大赦,長出了一口氣,心中感慨:皇上終於要召見我們了,見皇上一面真難啊!
一見面這幾個王爺都對崇禎跪拜在地。
「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崇禎看著他們,行三拜九叩大禮,一個一個端詳他們,這個就是潞王朱常淓,跟朱由崧爭南明第一帝的傢伙。據說他有才有德,深得史可法等東林黨人的擁護。
那個就是魯王朱以海,歷史上曾經在浙東監國,但是很快就被唐王以退位相逼,魯王唐王同室操戈,爭權奪利,在鄭芝龍等人的操控下,坎坎坷坷十幾年,最終也沒能成大事。
哦,這兄弟兩個就是唐王,歷史上他們也折騰過,一個是隆武,一個是紹武,打算與永曆帝平分秋色,但是他們兩個都太命短,清軍破城,他們只一個多月就一命嗚呼了,簡直如曇花一現。
除了這幾個王爺,在南明史還算多少有點作為,雖然很丟人,但也算轟轟烈烈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