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下南京,崇禎非常高興。
南京北京是大明朝的兩套體制,官員的配置以及京城的建築佈局基本上也是一樣的。
當晚崇禎就入主南京皇宮。
為了表示對這些武林人士的器重,崇禎傳旨,將南京的皇宮騰出一座宮殿,讓這些武林人士住下。
以少林派為首的這幾百武林人士,跪倒叩頭謝恩,這樣的待遇絕對是絕無僅有。在皇宮中居住,跟皇上住在一起,這不就等於江湖廟堂合而為一了嗎?
但是在京城中居住,絕對得有京城的規矩。
特別是這些武林人士,有些人怪毛病不少。
大內總管王承恩把各門各派的掌門派主全都召集到一塊,約法三章。讓他們必須得懂規矩,守規矩,否則衝撞了天子,驚了聖駕,或者犯下欺君之罪,吃飯的玩意兒就得搬家。
這些武林人士唯唯諾諾,在望鄉臺上對這位大明武帝的敬畏之心就種下了,感恩和敬畏交織在一起,對這位王公公的話也是奉若神明。
翌日,也就是崇禎的人馬佔領南京的第2天,崇禎命令出榜安民,曉諭南京的軍民臣等,陳述朱由崧和馬士英等人的罪責。
同時嚴肅軍紀。
本來崇禎帶這一支軍隊,紀律就是嚴明的。與那些縱兵搶劫的軍閥有本質的不同,崇禎這一路上,手下的軍兵將領包括錦衣衛,誰也不敢胡來。
南明的這些舊臣,以史可法為首,跪在崇禎面前請罪。
崇禎一律赦免了他們的罪過。
那些罪大惡極的,早就跟著馬世英和朱由崧跑了,剩下的這些基本上都是忠於大明的。
崇禎當然不能濫殺舊臣,那些作女干犯科的臣子,坐實罪名之後再給予處治,當然不能搞一刀切。
例如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雖然有失職失察之罪,也參與了南明朝廷的黨爭,但此公是心向大明的。
這次率領手下幾萬軍隊獻城投降,這樣的功勞絕對能夠將功贖罪了。
史可法等人一看皇上不追究他們的罪責,感激涕零,世人皆知崇禎刻薄寡人好秋後算賬,看來皇上已經變了,經過甲申之變,變得皇恩浩蕩,恩澤天下了。
接下來崇禎命令王承恩改編俘虜。
大明朝勤王的軍隊加上俘虜,現在崇禎在南京能夠呼叫的軍隊已經突破30萬。連同鎮江那邊,包括南京這邊的俘虜,加在一起也有五六萬人。
這幾萬人馬既然願意投降,願意戴罪立功為大明朝出力報效,崇禎一律赦免他們的罪過,既往不咎,准許他們吃糧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