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二人都是歷史上降清的貳臣,到了南明官至總兵高位,卻不思忠君報國,滿清***打來,他們當了可恥的漢女幹。
現在他們二人身為黃得功手下的副總兵,但是與黃得功並不是鐵板一塊。
尤其是於永綬對黃得功心存不滿,對大明朝廷崇禎更是懷恨在心,這還得從當初在遼東作戰時開始說起。
於永綬是遼東人,最初他是袁崇煥的手下。武藝絕倫,殺法驍勇,數次跟滿清***交戰,從一個大頭兵一路上爬,伍長什長,小旗總總旗,把總參將,一度升到了遊擊將軍的位置,在關寧鐵騎中,屬於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
但這時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襲擾京畿,那個崇禎命令袁崇煥帶關寧鐵騎火速入衛勤王,這是袁崇煥倒黴的開始,也是關寧鐵騎覆滅的開頭。
崇禎中了滿清***的反間計,將關寧鐵騎的頭子袁崇煥凌遲處死,在菜市口割了幾千刀。
遊擊將軍於永綬受也到了牽連,雖然那個崇禎沒有降罪於他,但卻把他調到南京軍機營,仍然是遊擊將軍。
看似不升不降的平調,但崇禎皇上龍目無恩,翻臉無情。這樣的邊兵悍將,如此大的功勞,沒有任何升賞,這等於受到了誅連,因此於永綬那個時候就對崇禎心懷不滿。
到了南京以後,他成了黃得功的手下。
南明朝廷建立以後,各方勢力,縱橫捭闔,各路軍閥擁兵自重,爭搶地盤,燒殺搶掠都得到了好處,而唯獨黃得功軍紀甚嚴,嚴格約束部下。
其結果是爭搶的兵將得到了好處,南明朝廷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些守紀律的兵將只能喝清水,弘光朝廷也不獎賞,視而不見。
這就引發了「邊兵」和「內兵」的不和。
邊兵頭子於永綬和卜從善曾經勸過黃得功,咱們也搶劫,這年頭不興好人,反正朝廷不管不問,糧餉補給有限,可以透過搶劫獲得補給。
但是黃得功不準,這二將心中對黃得功頗有微詞,但是害怕他的鐵鞭,誰也不敢表現出來。表面上都是恭恭敬敬,唯命是從。
但是後來歷史上就發生了京口兵變,軍閥混戰,死了好幾百人,牽連到了好多無辜的百姓,震驚了南明朝廷。
京口之變的主謀就是於永綬,但是弘光朝廷無力,史可法無能,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現在他們突然聽說大明皇上崇禎來到了他們的和州,黃得功背叛了弘光朝廷,倒向大明皇上崇禎。
兩個人心中非常不痛快,當夜三更天,他們又聯絡上了好朋友林中瑜和杜弘域,這兩個也都掛著副總兵的官銜,這4個人臭味相投,而且他們每人手下都管著一兩千兵將。
他們一直商量到四更天,最終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明天朝拜的時候,發動兵變,一舉將大明皇上擒獲,向南京朝廷邀功,並派人連夜向南京偽朝廷告密。
然後4個副總兵連夜開始行動,召集部下,以黃闖子喝醉上當受騙為由,大明武帝崇禎已經脅迫了黃得功,他們必須得殺了這個冒名頂替的偽帝崇禎,救出他們侯爺。為南明朝廷盡忠報效的時候到了!
如此一煽動,這些不明真相的兵將由震驚到激憤,紛紛做好準備,準備明日的廝殺。
天亮時分,四個副總兵,4路大軍將近一萬人馬,手臂上全都纏上白帶子作為標記,從4個方向進入和州,暗中包圍了靖國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