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令一營總兵劉重喜、二營總兵冷允登率所部人馬堅守一片石關城,聽候旨意,作為疑兵之用。
派出大內高手顧順義和韓印率50名錦衣衛協助,當然也有監督作用,錦衣衛作為天子親軍就是監督百官的。
三營督統周青率所部人馬5000在一片石東關待命,伺機而動奪準備取山海關的關城,李么娘和唐萬才率50名錦衣衛協助、督隊。
剩餘四營督統李猛,五營督統統呂鳴張,六營督統馬全興,再加上400名錦衣衛,連同王承恩顧順義,隨行護駕,共1萬5000人馬進駐燕山南麓埋伏。
另外楊萬里輕功好,挑選50名錦衣衛精壯,負責蒐集各部人馬資訊,三部分人馬保持資訊暢通,而且要快,接力式傳遞資訊和旨意。
不過楊萬里帶這50名錦衣衛只對皇上負責,與各營派出的夜不收不同,他們是為各部兵馬收集信。
各路人馬領旨以後立即行動……
崇禎的1萬多人馬,包括300多名錦衣衛每人帶了天三天的口糧,水則不用帶,渴了可以飲用石河裡面的水,這是山泉水,非常清冽。
而且現在是春夏之交,就是在這森林中也是不冷不熱的,非常適合行軍打仗。
在山林之中沿著石河也不容易迷路。
崇禎起駕,督率一萬多大軍離開了九門口關城。
由於燕山南麓一帶,屬於淺山,出了燕山南麓,就是一片開闊地直到大海,就是山海關前面的平原。
這一片開闊地好像是上天故意留給他們的戰場,適合在關城外廝殺。
崇禎已經來過兩次,對他來說絕對是輕車熟路。
而且哪裡適合埋伏兵將,他他來了兩次,已經看了地形,早已做到了心中有數。
但是儘管如此,由於他們是在山林中設伏兵,所以必須穩妥。
這裡離山海關戰場和大順軍的大營都比較近。
他們也有夜不收,為了以防萬一。
崇禎傳旨,讓熟悉這一帶的六營督統馬全興,帶領所部4500人馬,又給他抽掉了300名錦衣衛,由王承恩統領,先在這一帶進行搜山清場。
老百姓早就跑光了。
只要這一帶有人,他們見一個抓一個,一律按女幹細對待。
近5000人馬拉網式過了一遍還真的抓住了幾個,經過審訊之後,果然是大順軍和吳軍的細作。
統統砍了腦袋。
到了午時,崇禎率1萬人馬開到,1.5萬人就在這一帶埋伏下來。
崇禎仍然上到了那個懸崖峭壁上,這裡居高臨下,非常適合瞭望不遠處山海關戰場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