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離開崑崙山來到渭水,在潘溪水邊以釣魚為生。
後來周文王得知他才高八斗,於是重用。
在討商伐紂之時,又被周武王姬發拜為相父,於是他大開殺戒,斬將封神。
姜子牙身為炎帝之後,至今仍被人們所尊崇,實為先祖之功德,後輩之榮耀。
喻理說事,當今同樣如此。
為人處世,要為自己後代積善累德,方能使人尊崇,使其後人受之福祿,光宗耀祖,後繼發達。
再說,神農炎帝一生為人厚道、仁慈、和靄可親,他把畢生精力致力於醫術研究,本部落以及周圍族群都知他醫德高尚,有求必應。
四面八方的百姓紛紛前來求助於他,人們對他卻也十分崇拜和尊敬。
炎帝一生兒女俱全,可謂是子孫滿堂,這就是他積善聚德之功。
常言道: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何為神仙?人這一生受人尊崇,得人愛戴,使後輩們信奉和敬仰,“留芳百世為神仙”。
炎黃二帝何償不是如此。
此時此刻,炎帝在供案前觸景生情,憶起父君一生和自己孩提時之不幸,不禁潸然淚下。
正當他沉進在往事回憶當中,通事官進來稟道:“啟奏君主,軒轅黃帝差相臣前來議和,正在庭外等候,請君主定奪。”
雖說炎帝仁厚,但對於軒轅無端侵擾,又傷了諸多無辜百姓和兵將,他不由得怒氣衝頂,大聲叫道:“不見!”
“且慢,請聖君息怒。”大鴻進來,知炎帝餘氣未消,忙弓身施禮言道:“大鴻叩見聖君,請聖君不必動怒。”
炎帝見是大鴻,問道:“你不是去了阪泉?為何去而復返?今又到此做甚?”
大鴻道:“回稟聖君,我剛到阪泉,見軒轅兵將已經退至阪泉境外,並差國相風后來此議和,我本不想引見,可風后三番五次請求,處於禮節,只好倍他面見聖君。”
炎帝又問道:“風后前來議和,意欲何為?”
大鴻答道:“風后乃是軒轅重臣,又是一國之相,據他所說,軒轅對於兵將誤入阪泉乃至於雙方交戰,當初他並不知曉,為此他深感愧疚,如今得知聖君被傷,特命風后前來探望,並向聖君請罪議和,若聖君應允,日後軒轅會親自登門謝罪,故而,我便陪同風后來見聖君。風后已在庭外等候多時,可否一見,請聖君定奪。”
且說,炎帝畢竟是位寬厚仁德之君,聞知軒轅自愧,又差重相議和,倘若不見未免不近人情。
可他轉念一想,自己並非三歲頑童,他打也打了,傷也傷了,如今又差人議和,豈能三言兩語就此罷休?他是何居心?
然而,風后就在庭外,是否見他,實難決定。
他輾轉半晌,並向大鴻說明了心中所慮,問道:“依你之見該當如何?”
炎君問話,使大鴻也甚感為難。
二人正在舉棋不定之時,忽有通事官來扱:“稟報君主,廳外有位自稱是燃燈佛祖者求見。”
炎帝急忙問道:“燃燈又是何許人也?”
大鴻搖頭道:“暫且不知,我想,他既然自稱佛祖,想必此人有些來頭,聖君不妨先召見於他,到時一問便知底細。”
炎帝也想知道這位燃燈佛祖究竟是何方神聖?他今日至此意欲何為?
於是,炎帝向通事官說道:“請燃燈佛祖到議事大廳相見。”正是:
聖雄出於亂世塵,
因果扱應警子孫。
今朝佛祖念禪語,
他日梵音度芸芸。
谷溪注:本人的長篇小說《村子裡的花姑娘》正在蓄勢待發。寫書不容易,請朋友多多支援和關照,並多提寶貴建議或批評指正。請朋友們相互轉告,歡迎閱讀和收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