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阪泉一戰,最終以炎帝受傷大敗而歸。
此間休戰,炎黃交戰雙方的使臣正在一起共同謀求合好事宜,故而這裡的人們才敢陸陸續續返回原來住處。
有關“阪泉之戰”相傳頗多。
自打神農氏下界,並投胎降於姜水姜氏人家,後來做了炎帝,又名赤帝。
所以說與黃帝阪泉一戰者,乃是烈山氏炎帝部落,絕非神農氏。
因為此時神農氏已經衰落,併入了仙班,烈山氏炎帝繼承了神農氏炎帝而統領天下,故有“神農氏、烈山氏炎帝”之稱,實際為兩個不同年代之聖君(部落首領)。
這年,烈山氏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
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那麼,炎黃二帝因何在此交戰?倉頡和隸首如何尋得聖明君主?他們又如何在黃帝手下潛心研究出各自之成就?從而成為了一代神明。
暫且按下不表,待以後自有詳述。
單說交戰的另一方,東方的黃帝及其部落。
原本在黃河流域有個有熊的部落,號稱“熊國”。
國君名叫:少典,原姓公孫,後改姓為姬。黃帝正是少典國君的兒子,母親為附寶王后。
黃帝出生那日,正值光嚴妙樂國之王子學道修真,始成金仙,歷經萬億劫,又在女媧娘娘之“混元金斗”內修煉成大羅金剛體,終於在三月初三這日,登上了“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吳天至尊玉皇大帝”之寶座。
此時,各路神仙正在凌霄寶殿朝賀玉帝度典。
當黃帝剛一落地,頓時,滿天七彩,祥雲朵朵,一道紅光沖天,天鼓懸鳴,聲震天庭朝野。
黃帝因母親將其生於土丘軒轅之上,故取名為軒轅。
有關“軒轅”一詞解釋頗多,有的實為誤解。
這裡所述軒轅,應指車子的軒子與轅子才是,車子的兩條把柄稱為“轅梁”,轅子之間有條橫牚,這木牚和中間的空隙就叫做“軒”。
軒有寬有窄,轅同樣也有寬有窄,可根據車子的大小而定;
軒轅之上可以坐人,趕車人也叫“車把式”就坐在軒轅邊上使喚牲口。
黃帝之稱,因有土德之瑞,土為黃的顏色,故號“黃帝”;
他為五帝之首,被尊為華夏人文始祖,公孫軒轅,也被稱之為:帝鴻氏。
他戰勝了炎帝,又征服東夷、九黎族部落統一天下,與炎帝聯盟合稱為“華夏民族”。
提起來也是非常奇怪,自打軒轅降生以來,熊國部落連年風調雨順,處處一片祥和。
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他未到三歲時,便開始顯露出他的聰明才智。
起初,他總愛獨自一人在黃土地上玩耍,用土蛋蛋在地上擺來擺去,人們自然不知道他在幹什麼。
父母大人只當他一個頑童,只要玩得開心不來撒嬌淘氣也就罷了。
群臣們經常逗他並與他耍笑,父母更是十分疼愛。
有時父君歸來,首件事情是向他提問給他講過的那些問題和故事,考驗他是否還記得清楚,
可他每次都是對答如流,故此,父君感到十分欣慰。
當輪到他向父君提問時,如同大人一般,一隻手叉腰,另一隻手指著父君問道:“地上為何有山?山上因何有水?水中為何有魚?……”
“人們為何非要爭鬥?”
“天上有多少神仙?他們居住何處?……”
直問得父君張口結舌而又開懷大笑。
小軒轅常常偎依在母親懷裡,讓母親給他講神仙的故事,聽母親講解做人之道理;
雖然似懂非懂,卻也是烙印非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