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宮之中,李丘向平襄君等人講述了經過他加工過的事情經過後,便向平襄君辭行。
“朔候,我停留在朔國的時間已有很久,是時候離開了。”
“先生……”
平襄君欲言又止,最終沒有作挽留。
他知道李丘處境此時再留在朔國會有危險。
青河派能派出一個鄭申,就能派出第二個鄭申,再留在朔國豈不等人上門來找。
“該死的青河派……”
平襄君對於青河派想強搶李丘煉氣法門一事十分憤慨。
他站起身,拱手道。
“先生,救我朔國上下君臣百姓的大恩,我們朔國會永遠牢記。”
“假如先生來日有需要,我們朔國願憑驅使,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殿下群臣耿臼、衛寬等人也站起身,向李丘拱手。
“多謝朔候好意。”
李丘也站起身,還了一禮後,準備離開。
“等一下,先生。”
平襄君揮了揮手,內侍託著一個木盤,走了上來。
他拿過盤上的一袋無暇玉石,快步走了上來,神色真誠感激道。
“寡人知道先生救我們朔國,是為大義,不為錢財。”
“但我們朔國不能不有所表示,這一袋玉石雖然不多,僅僅價值萬金,但也是我們朔國一片心意。”
萬金當然不能算少,但和李丘拯救朔國上下的天大恩情來說,就顯得有些單薄了。
主要是以前朔國的上好玉石,都供給了範艾,留下的並不多,這些價值萬金的玉石還是平襄君和耿臼、衛寬一些大臣湊出來的。
他們商量了一下,總不能拿一箱箱的金子和銅錢,去感謝李丘。
一袋玉石雖然少了些,但起碼好看些,李丘身為煉氣士也可以直接用作修煉。
“這袋玉石請先生務必收下,不單是為了讓寡人等人心中稍安,也是為了讓天下人知道,維護大義的人絕不會白白付出。”
“請先生莫做那“贖人拒金”之事。”
平襄君拱手一禮。
李丘目光微動。
這乃是一個典故,他曾有所耳聞。
數十年前,盧國有一道律法,如果有百姓從其他國家,看到淪為他國奴隸的同胞,只要出錢將這些人贖回國,國家不但會報銷贖金,而且會加以獎勵。
有一位先賢的弟子,出錢從其他國家國贖回淪為他國奴隸的百姓,卻拒絕了盧國的報銷和獎勵,當時不少人稱讚他重義輕財,品行高潔。
但這位飽受稱讚和敬佩的弟子,卻受到了先賢的訓斥,因為他把維護大義的標準,拔高到了大多數人難以做到的地步,再有這種事世人就會拿他和別人做對比。
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像他一樣,不計損失和付出的去幫助別人和維護大義,等有人再遇到這種情況時,多半會因畏懼人言望而卻步。
平襄君都將話說到了這個份上,李丘想了一下,只能將其收下。
“謝朔候。”
……
李丘離開朔國,準備前去他國尋找新的天問組織據點。
之前天問組織在朔國的據點,因為聽到展雄即將對朔國發起劫掠,所以搬遷到他國去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