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天時間,高句麗北方遭了兵禍的訊息就傳開了,無數北方百姓紛紛拖家帶口向南逃難,因為這次北方三個南侵的部族太過兇殘,據傳言說是所過之處盡皆屠城。
當然這只是傳言,大唐指著借兵打下高句麗之後還要統治呢,把人都殺了統治誰去?
可戰亂期間,三人成虎,老百姓只會選擇相信,哪有心思去琢磨真假?
也只有那些安土重遷,或者是認為自己城池不會失守的百姓依舊留在家裡,不過隨後高句麗朝廷的動向向百姓證實了傳言,那就是北方的兵災不容樂觀,乃至大對盧淵蓋蘇文都親自領兵北上拒敵。
東北方向出了這麼大的問題,不可能悄無聲息,即便是沒有什麼八百里加急特意往長安方向送訊息,可那些對於時勢特別關注的人物,都是有自己的訊息渠道的。
所以自從李績陳兵懷遠城之後,關於大唐跟高句麗的訊息就不間斷的傳回了長安。
而在長安得知李績竟然下書對懷遠城宣戰,頓時滿朝熱議,兩國宣戰豈是兒戲?李績有什麼權利擅自對敵宣戰?
於是朝會上於是參奏的文書,堆滿了皇帝李二的書案,可以說大唐境內,一半的朝臣是不喜歡打仗的。
哪怕是武將堆裡,也有那些天生愛好和平的將領,可能是因為被迫拿起武器從了軍,但是本性依然是不喜主動挑起戰爭的,畢竟戰爭帶來的除了勝負以外,必有死傷。
大朝會上,李二點了侯君集出來,作為兵部尚書的他,名義上是李績的頂頭上司,所以這時候他必須站出來解釋一下。
侯君集自然是早就被李二知會過的,要不然河北道聚攏五萬精兵的事情,根本過不去他這一關。
所以站出來解釋道:“月前,大唐下屬卑沙城遭到高句麗大軍的劫掠,我們守軍死傷不少,且最後連城池都被賊子焚燬。
邊境守將派人去找高句麗要說法,對方卻陳兵遼東城虎視眈眈,情況緊急,我們就派了李績大將軍前去邊境駐防,以防高句麗來犯。”
一名御使質問道:“侯尚書,如此重要的事情,為何我等絲毫不知?五萬軍隊的調動,大唐一座城池被毀,哪一件不是大事?為何爾等要瞞著?”
侯君集沉吟道:“這……非是我們故意隱瞞,實則是不想引起國中百姓恐慌,畢竟剛剛安定下來沒幾年,大唐正在休養生息之中,不願再動干戈,兵部會議之後,決定派重兵駐防即可,至於仇怨,等以後大唐修養過來再好好找他算賬。
這件事報過陛下首肯的,涉及國中安穩,為保軍事行動不被洩密,就改為了暗中防備。”
這番解釋差不多將眾人的疑慮打消大半,只要不打仗,隨你們折騰,畢竟這是兵部的職權範圍之內。
這時有人卻感覺侯君集是在偷換概念,站出來道:“侯尚書只說了李將軍調兵五萬的事情,但卻沒有說明,是誰給了李將軍擅自對他國宣戰的權利。
一旦開戰,死傷無數勞民傷財,朝廷絲毫不知,李績就敢擅自宣戰?若是此事兵部也不知,那麼懇請陛下,依律治罪李績。”
這個……
侯君集語塞,抬頭看向了上首的皇帝。
李二也不能總讓手下一個人扛著,於是輕咳一聲開口解釋道:“此事,是朕私下授意的,諸位愛卿不必多疑。”
“什麼?陛下授意?
這麼說,陛下決意要出兵攻打高句麗?”群臣大驚,紛紛議論。
然後不少人站出來勸阻道:“陛下,萬萬不可,前隋興兵幾十萬,三次征伐都折戟當場,丟下無數將士性命,大唐絕對不可以重蹈覆轍……”
看著眾人這麼踴躍的反對開戰,李二暗道自己沒看錯,現在還不是對高句麗動手的時機,這麼多人都反對,如果此事放在明面上,那肯定通不過。
等到眾人亂了片刻,李二打了個哈哈笑道:“諸位愛卿誤會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朕豈能不知利害?
而且倘若動兵,高句麗又豈是五萬大軍能夠平滅等到?朕還沒有昏聵。”
“那陛下這是何意?有什麼難言之隱,需要瞞著不能在朝堂上說嗎?”
李二早就知道有這麼一番質問,而且他也準備好了說辭。
“當時卑沙城遇襲事發,朕勃然大怒,君集跟茂公都勸朕出兵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