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方先生:末將不曾發現。”向化胤回稟道,“不過大約半日前,末將曾發現崇崤關外原先的度朔山大營忽然起火,後來探看,發現是一位神將在那裡施法縱火,估計是不忍看見那些戰死的度朔山將士曝屍野外,這才給他們舉行火葬。因那神將只帶有一名兵士,對崇崤關構不成任何威脅,所以末將並未來稟告方先生,以免給方先生增加不必要的煩惱,任憑那神將縱火離去。”
“哦……原來如此。” 方慶隱明白過來道,“也不知那神將是什麼人物,他已經搬來了數萬大軍,估計停駐在數十里開外,向將軍這才沒有發現。現在這數萬大軍已經與撤退的度朔山聯軍會合在一起,估計遲早又會前來進攻崇崤關。”
“那方先生估計他們何時又來進攻崇崤關?”向化胤遽然大驚。
“難以估計,應該是在宗布大神傷愈之時。”
“那宗布大神傷愈又在何時?!”
“不知。”方慶隱道,“請三位來,正是要告訴三位:在下想親自前去打探一下。”
“好!正該打探,末將願隨方先生同去。”
“不必,在下已經想好了:就請回爺隨在下去一趟吧;向將軍和狀爺繼續鎮守城關,以防萬一。”方慶隱吩咐道,“另外,請向將軍務必留意陰陽王增派的援軍,按照時日計算,這援軍應該早就來了。”
“末將遵命。”向化胤應命。
方慶隱復問祖狀和吳回可否有什麼另外建議。兩位大神搖頭稱無。方慶隱遂宣佈散會,大家一起走出了帥殿。
******
須臾來到關內門下,方慶隱囑咐向化胤祖狀一番,便同吳回直出崇崤關,騰雲駕霧往陰陽界西邊而來。
方慶隱原本是可以傳喚二間領路的,但體恤二間辛苦也就沒有傳喚,而且據二間所說,此刻度朔山大營駐地也十分好找,僅往崇崤關西邊直走數百里而已。
數百里行程,對方慶隱和吳回來說不過捻指轉眼之間,但生恐走過了地界或者被度朔山聯軍發現,所以二人出了崇崤關後選擇徐行,一路徐徐往西邊行來,
行過五十來裡,下界的地勢高低不平起來,漸漸形成連綿不斷的高山,皆似泥灰堆積的一樣,有的渾圓,有的陡峭,有的環狀,有的櫃狀……光光禿禿,寸草不生,偶爾有一些磷光閃爍,愈加顯得毫無生機,從高空往下界望去,宛如無數奇形怪狀的巨大怪獸趴伏在昏暝的世界裡,令人膽戰心寒,不敢側目。
目睹此景,徐徐行進的吳回不禁好奇問道:“方先生,這陰陽界如何會有這般地勢,我還以為都是一馬平川呢?”
“這地勢形成的原因在下也不清楚,或許與人界地勢的形成原因差不多吧。”
“方先生為何有此一說?”
“傳說當年共工大神與顓頊帝爭位,兵敗怒撞不周山,折天柱,絕地維,地不滿東南。人界就地勢而論,皆是西北高而東南低,陰陽界上通人界,地勢也應該一脈相承,所以在下有此一說。”
“方先生說的有些道理。”吳回醒悟道,“若提起這共工大神,也是叫人不勝唏噓啊,他與顓頊帝爭位失敗後,就被鎮壓在幽都山下,共工族的族人也全部被流放到幽州,當年我就是不忍追殺共工族的族人,才被鎮壓在巫山,至今想想也有四千多年了。”
“這自古以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我等也是奈何不了啊。”
“如今卻是未必。”
“哦?為何‘未必’?”
“如今若能得到紫霄宮老祖的引渡貼,或許就能夠改變這‘王與寇’的命運。方先生乃是紫霄宮老祖的弟子,又是此次山海劫數的靈臺任府尊主,專門主持這次山海劫數,如果能請紫霄宮老祖開恩,賜一道引渡貼給共工大神,就可以改變共工大神和共工族‘為寇’的命運了。”
“此事不可,引渡貼總共只有一十二道,早已擬定了前來應劫的一十二路山海大神,由黃帝陛下親自傳發山海界各處,在下豈敢擅自求情。”
“方先生不必當真,吳回只因想起共工大神畢竟也是與我一般,都是祝融族後人、才有這麼一說。看來各自的命數還須各自來了啊,誰來救也救不了。”吳回慨然嘆道。
嘆猶未了,目光逡巡處,忽然發現前方數百里外群山之中隱約衝射紅光,他慌忙叫道:“方先生,前方山谷中有紅光閃耀,我們速去看看!”
方慶隱低頭俯瞰,正如吳回所說,便道:“不必前去看看,在下先在此處看看便好,免得打草驚蛇。”
“就在此處?”吳回不敢相信,目測兩處距離十分遙遠,不知方慶隱如何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