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和高覽趕到雒陽附近的時候,其攻防戰已經到了尾聲。
攻城其實並沒有花費多少時間,一方面是趙雲徐晃和高幹的幷州騎兵配合,將城外機動的西涼騎兵打得根本無法靠近城池,杜絕了魏軍進行配合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是因為雒陽是晉國這次的主攻方向,所以攻城器械幾乎都集中在這一路,而且雒陽經過董卓焚燒和幾次兵災過後,城牆破敗多處,雖然後來魏國盡力做了修補,但還是有不少漏洞,在晉國的器械和工事攻擊下,很快城牆就垮塌多處,讓曹軍根本無法進行有效防護。
作為這一路的夏侯尚雖然年輕,但從鄴城之戰前,便顯露出了遠勝其他同齡曹魏宗族將領的能力,經過幾場大戰的磨鍊,在這一路表現的可圈可點。
他身為夏侯淵的堂侄,在面對晉軍時候也有一股意氣,幾乎是超常發揮般守住了晉軍的多波攻勢,高幹的幷州軍和張勳步軍聯手攻城數次,都是無功而返。
但夏侯尚的努力,也只能到此為止了,隨著袁熙帶著諸葛亮趕到,他立刻便發現自己的計策被對方死死剋制,似乎自己做出什麼舉動,晉軍都能提前應對,守城形勢開始急轉直下。
而魏國那邊卻一直沒有援兵,夏侯尚見勢不妙,連忙派人連夜突圍,向許都告急,他也知道自己因為經驗不足,求救太晚了,即使信使能趕到許都,自己也撐不到援軍過來!
眼見晉軍攻打甚急,夏侯尚思慮之下,只得無奈做出放棄洛陽的決定,他極為果斷,在阻拒晉軍一整天后,在天黑時立刻釋出撤軍命令,連夜往許都方向撤退。
而正在城外和西涼兵對峙的徐晃敏銳發現城頭魏兵頻繁調動,便嘗試派人打門,此時撤退的魏軍已經無心防守,結果被徐晃派出的兵士打破大門,衝了進去。
這下大出徐晃預料,他心道高幹張勳的步兵打了這麼多天,此時入夜歇息,沒想到卻被自己撿了個漏,便當下派人通知諸葛亮。
諸葛亮得知後,便命高幹張勳領兵打城,兩人雖然有些遺憾,但知道機不可失,便趕緊召集兵士,從其他方向攻打城門,結果也是輕易便進去了。
因為有鄴城大火的前車之鑑,他們入城的時候還頗為小心,結果進去後發現魏軍已經跑的差不多了,臨走時候也並沒有放火,便派人報之諸葛亮。
諸葛亮思慮過後,便命令趙雲等人全力追擊驅趕西涼軍,對魏軍網開一面,算是對夏侯尚沒有拿城中百姓陪葬的回應。
袁熙和高覽趕到時,經過一夜戰鬥,諸葛亮已經把城內的魏軍全部掃清,夏侯尚帶著萬餘人逃走,而趙雲徐晃則是追擊馬超韓遂的西涼兵去了。
袁熙見諸葛亮在城門口迎了上來,便上前握住諸葛亮的手道:“丞相辛苦了。”
諸葛亮簡單說了城內情況,幾人一起進了城,見城內百姓居所雖然有些破敗,但都不像是經過兵災肆虐的,只此一點,就說明夏侯尚治軍有方,這種軍紀在魏軍將領之中,也屬於是非常難得的。
袁熙嘆道:“沒想到曹魏之中,也有這樣的將領。”
諸葛亮也是深有同感,“若他們人人都是這樣,魏國可是要難打多了。”
高覽有些不解,說道:“我不明白,若魏軍挾持百姓守城,豈不是更加難打?”
“就像曹魏兵士家眷都被看管在後方,打了敗仗要連坐一樣,我覺得這樣反而不好打啊。”
諸葛亮解釋道:“這還是有所區別的。”
“曹魏挾持百姓兵士的做法,短期來看能取得戰場上的優勢,但長久失去的,卻是民心。”
“晉魏兩國施政,若有明顯的落差對比,便會導致百姓逃入富庶開明的地區。”
“長此以往,人口流出的地區百姓人數越來越少,產出也會越來越低,這對國力來說是極大的削弱,這種趨勢保持下去,便是此消彼長,再難翻身了。”
“其實大舉興兵,舉全晉國之力攻城,說不定魏國五年之內便可以被滅亡,但主公覺得此舉太過勞民傷財,方才用了細水長流,釜底抽薪的做法。”
諸葛亮其實知道為什麼,袁熙曾經說過,太早打下一地也不好,這導致曹魏在士族百姓間積累的矛盾,會直接轉嫁到晉國身上。
而最佳的時機,則是魏國因為連年征戰,稅賦物價上升,被迫剝削百姓甚至士族,激化矛盾,讓其失去人心的時候,方才是晉國最好時候。
袁熙定下滅亡魏國的時間,是十年到十五年之間,在此期間,晉國只會拿出一半的力量針對魏國,而留出的另外一半,則是用於針對關外鮮卑。
鮮卑在關外的勢力,幾乎是沿著長城防線,從涼州的天山山脈,到幷州的陰山山脈,再到幽州的燕山山脈到鮮卑山,綿延分佈在將近七八千里的遼闊地帶中,這對袁熙來說,其威脅可比半條腿踏進棺材的魏國大多了。
袁熙曾對諸葛亮說過,若是能有生之年打垮鮮卑,將華夏疆域往北延伸兩千裡,那他此生便無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