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這位小夥子修復的都是國寶文物,誰還捨得拿國寶盛水喝啊?”
向南正不知道該怎麼接話時,又來了一個五十來歲、頭髮稀疏的中年人,他在左邊的座位上坐了下來,笑呵呵地看了看向南,說道,
“如果我沒有看錯,你應該就是向南,這次‘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候選人裡最年輕的那位?”
“嗯,我是向南。”
向南朝他點了點頭,笑著問道,“請問您是?”
“我啊,叫李哲飛。”
坐在左邊座位上的這位中年人一臉客氣地笑道,“來自東北春城,是一名焊接工人。”
向南恍然,他之前也在網上看過“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其他候選人的資料,這位李哲飛可不是一位普通的焊接工人,他不僅獲得過“華夏技能大獎”,而且還是大家眼中的“工人院士”,“高鐵焊接大師”。
20米外,只要聽到焊接聲,李哲飛就能判斷出電流電壓的大小、焊縫的寬窄、焊接質量如何,絕無差錯。而且,他牽頭的創新工作室近年來完成技術攻關150多項,其中24項獲得國家專利。
這可是位大牛人。
“向南,你很了不起啊,年紀輕輕的,就為咱們國家的文物修復作出了這麼大的貢獻。”
李哲飛扭頭看了看向南,一臉佩服地說道,“不說別的,就你重新研發出的那個古書畫修復絕技‘向氏珠聯璧合’修復技術,就能為國家挽救無數價值不菲的古書畫,了不起,了不起。”
“李老師說笑了。”
向南連連擺手,由衷地說道,“您為咱們國家的高鐵提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才是真的值得敬佩。”
“哈哈,咱們不一樣。”
李哲飛哈哈大笑起來,抬手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向南,說道,“我是為國家的發展做貢獻,你是為國家的文化傳承做貢獻,但殊途同歸,都是為了讓咱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
“啊,原來你就是那個在故宮裡修文物的向南。”
在一旁聽了好一會兒的葛福生這會兒才晃過神來,他抬手拍了拍自己的後腦勺,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我這個人平常不怎麼關注新聞,一時間沒想起來,真是抱歉啊。”
向南和李哲飛對視了一眼,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實際上,他倆也不怎麼關注新聞,包括坐在這裡的其他人,都不是同一個行業,誰會花時間去了解別人?
要不是因為評選“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需要了解一些其他候選人的資料,估計他們彼此之間永遠都不可能有交集。
向南和李哲飛、葛福生兩個人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著一些諸如“京城很冷,但我們春城更冷”,或者“京城的豆汁兒這麼有名,可誰知道那麼臭氣熏天”等一些毫無營養的話題,純粹就是為了打發時間。
隨著頒獎典禮開幕時間的臨近,越來越多的嘉賓進入了萬人大禮堂,現場開始變得熱鬧了起來,現場也響起了歡快的音樂聲。
向南左右張望了一下,四周都是陌生的面孔,一個也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