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重差,所有人都知道,說不得就要殺得血流成河,人頭滾滾,這個差事權柄極大,而且對於立威培望極有裨益,人人都是眼紅不已。
雖然到時殺的都是自己族人,但這些党項降臣沒一個在乎,沒有身份地位的族人,尋常的草民百姓,那又與豬狗何異?
沒有降臣把這當成一回事,都在想著怎麼才能儘早也接到一份差事,封個差遣,擁有實際權利,只有越早擁有權利,走到臺前,才能在將來爬得更高。
所謂成名須趁早,掌權也同樣如此,拿大宋為例,在早期培養挖掘“神童”的時代,那些出名的神童都入朝極早,有的十五六歲就為官,連續幾朝的宰輔副宰裡面多是神童出身。
降臣們雖然是党項人,但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都明白,什麼大器晚成全是扯淡,分明是大器免成才對。
於是個個開始挖門盜洞,想方設法走秦王宮的關係,希望下次有了位置第一個補上缺,不像此番這樣毫無準備。
而這走關係卻並非好走,關係關係,就是有熟人從中引薦搭橋。
而和秦王宮密切而又党項出身的人很少,眾所周知的幾個,比如投降也算較早的李昌碩,就算能夠和秦王搭上話,自家們也認得,卻當下在軍中做事,此刻也不在興州,剩下算來算去,便只有新封的長史元果了。
元果這人眾降臣都知道,之前的大夏第一佞臣叛徒,宋軍剛踏過邊境,第一次攻城蓋朱時就投降了,然後又引夏軍去蓋朱送死,再帶宋軍去詐卓囉城,可以說卓囉和南軍司,就是毀在他的手上。
那時簡直人人恨他要死,朝上甚至還有人寫詩來罵他,言之千刀萬剮不解心頭之恨,若不是這元果是元家人,又是鏡妃的兄長,就直接殺他父母抵罪了。
但這時,眾臣哪裡還做如此想法,都是感嘆其高瞻遠矚,卓識遠見了,不管真假,如今得勢,便只有佩服二字。
而元果封官長史,眾臣也都嫉妒不已,其實無論西夏還是北遼,都隱隱以繼承大唐自居,國內各種制度都有唐的影子。
長史這個官在唐時是大官。
這個官職最早設於秦,當時丞相和將軍幕府皆設有長史官,相當於秘書長或幕僚長,將軍下的長史亦可領軍作戰,稱作將兵長史,著名的班超即是將兵長史。
而到漢時,相國、丞相、太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等,以及建三公後的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開府後皆置長史官職,為掾屬之長,秩皆千石,丞相長史職權尤重。
漢王府也有長史,諸王幼年出就藩國,州府之事即由長史代行。
除此之外,邊地的各郡亦設長史,為太守的佐官,其後魏晉南北朝時州郡官員底下也多設長史。
唐的親王府、都護府、都督府、將帥、州府皆設長史。
州刺史下長史官,為刺史副官,尤其大都督府的長史地位非常高,唐代的大都督府都有長史存在,相當於上州刺史,甚至會充任節度使。
長史中最有名的是李斯,李斯初至秦國,就任此官。
而到了如今大宋時候,州府則無長史,以判官部分代替,通判其實也算是一地佐官。
但是,在大宋官制裡,親王府和都督府卻是可設此官的,各代的王府不少都設長史一職,總管府內事務,其他的朝堂部門,還有元儲政院也設這個官制。
眾降臣都曾是西夏朝堂中人,都知道這長史是大官,尤其秦王宮的長史。
秦王宮是什麼?那是潛邸,潛龍邸,同樣也是現在這河西之地的朝堂所在。
親王倘若內設小朝廷,自置官員的話,那府內長史的權利將極大,親王若是將來能榮登大寶,那麼親王府的長史未來極可能是宰輔人選。
元果被封長史,雖然沒聽說還有別的管理,只是總督蓄髮事宜,但這也足夠了,足以證明此刻元果就是秦王身邊的大紅人。
這蓄髮乃國本之上,不是親近嫡系,豈能任命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