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上覺得十分可惜,鳳凰用自己的紙筆書寫了東女悲慘的一生。
東女執意不能讓自己的“德”蒙塵,唯有把這份愛藏在心裡。喜上之所以覺得東女可憐,是因為在時光漫漫之中,東女用自己的一生歲月回報了知己——王生。
因為事實卻是,王生兩次被喬女拒絕,還沒得及去第三次求親,便得了急病去世了。王生死後,家中無人主持,財產卻被村中無賴搶劫一空,只留下一個老婆婆抱著王生的兒子王子哭泣無助。
喜上可惜於東女的執著,也嘆息於王生的命途短暫。
王生死後,東女聽說王生的家中遭到搶劫,不僅親自去拜祭了王生,還去找王生的好友林生,請他出頭為王生告官,為王生索回財產。
在喜上看來,東女在王生死後所做的一切,都顯得蒼白了。如果真的到了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惜,那麼最終的痛心疾首也只有自己承受了!
林生對於東女的請求,最終是束手無策的,因為林生被無賴威脅不敢出頭。面對懦弱的林生,東女乾脆自己上告官府,終於為王生討回公道。
東女仗義執言,實在讓鄉里人感動。鄉親們也勸說東女留在王家撫養遺孤,但是東女不肯,只是帶著王子和老婆婆回到自己家,用王家的錢財撫養王子,送他讀書,後來又為之娶妻成家。
與此同時,她卻和自己的兒子依舊清貧度日。王家的老婆婆勸她讓兒子和王子一起讀書,她說什麼也不肯。執意讓長大的兒子下田勞作,絕不沾染王家的一絲錢財。
或許,在他人眼中,東女的這種做法過於偏執。但是喜上對於像東女一般自卑的人卻是理解的!
喜上知道,鳳凰的“東女傳”,這一則戲文不是書寫一個女人不幸的一生,其實鳳凰更想要表達的不過是一個被“德行”束縛一生的可悲女子。
沒有一個人說東女不好,長大後的王子也深感東女的養育之恩,也繼承了他的父親的開闊豁達。
王子成家後也堅持請東女住進了王家,如對親生母親一樣孝順東女。他還主動出錢為東女兒子成家,儘管拗不過養母,不得不讓的東女的兒子離開王家,卻悄悄買了一百畝田地送給這個既不同父也不同母的兄弟。
“東女傳”的最後,東女病重,臨終前叮囑王子,一定要讓我與前夫黃生合葬。病床前的王子雖然點頭答應,可他深知自己的父親生前對養母的欣賞愛慕,亦在漫長的光陰中感受到養母對父親的情深義重。
王子覺得,既然生不能相親相愛,死後就讓他們永遠在一起吧,他多想成全壓抑了一生的養母。為此,他甚至給了東女的兒子錢財,要他同意母親葬在王家。
可是,在“東女傳”的最後,戲劇性的事情發生了。在東女出殯的時候,東女的兒子忽然七竅流血地倒下,責罵自己說:你這個不孝的兒子,怎麼能為了錢賣了母親呢?
因為這一戲劇的場面出現,王子無可奈何,只好仰天拜祝養母,表示再也不敢違揹她的意願,東女的兒子才恢復了正常。
喜上覺得東女實在可悲,為了感激王生的知己之恩,東女不畏人言,不避嫌疑,用了一生的歲月去回報酬謝。可最終,她依舊走不出心靈的束縛,執意與她並不愛的丈夫黃生葬在了一起。
除了最後的顯靈責子,鳳凰的戲文之中,沒有任何鬼怪靈異。東女的行為義薄雲天,讓人感佩。可她近乎偏執的態度觀念,卻讓人無限悲傷唏噓。
而如此令人悲傷的書寫手法,令喜上不免對鳳凰產生了一絲的擔憂,從前寫著郎情妾意的戲文的鳳凰似乎變了,喜上不知道鳳凰遇到了什麼。但是,這樣的鳳凰是讓喜上擔憂的。
喜上撫摸著“東女傳”的扉頁,平靜的表象之下是波濤起伏的心跳。喜上在想念鳳凰,同時也在擔憂鳳凰。而其中的無奈,她卻無處訴說!
在“東女傳”中,毫無疑問,東女是愛王生的,並且用一生的歲月詮釋了這種愛,堪稱無私而偉大。可如此深愛,無論生前還是死後,東女卻都不願意成為王生的妻子,這般知行分離,是東女陷入了自己設定的精神牢籠之中。
坐在小樓之中的喜上,內心全是對於鳳凰的擔憂。因為從前鳳凰的戲文之中,從來沒有如此人物。
若說鳳凰離開喜上酒樓之後,有何變化,唯一能說的,便是鳳凰的戲文之中更多了人情冷暖和煙火氣息。
譬如,東女前半生受盡嫌棄,一直自卑壓抑。是王生的出現拯救了她的心靈,讓她意識到,自己也有被愛的價值,那就她的“德”。
然而,“烈女不事二夫”的觀念已經浸潤她的血脈,讓她一邊深愛王生,一邊覺得嫁給王生便是“失德”,也會因此失去王生對她的愛與敬重。
她不敢接受這份愛,更怕失去這份愛。所以,她不能嫁給王生,生前不能,死後也絕不可以。
鳳凰筆下的東女,平凡而又普通,卻又是讓人不可小噓的存在!
一方面,東女堅守著自己的身份。可實際上呢,她早就在精神上背叛了丈夫,把自己“嫁給”了王生。王生死後,她以一個無親無故的寡婦身份,既去拜祭王生,又為王家出頭,還撫養王生的兒子長大,已經在實際行動中扮演了王生遺孀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