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光在影視作品中並不顯眼,卻無處不在。
就在11年,揚冪登上各大訪談綜藝時,鏡頭中的她還是小臉蠟黃,面板是既不細緻,也不白皙,甚至還略黑。
是因為人醜嗎?
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燈光。
還記得被譽為‘照妖鏡’的央視鏡頭嗎?還記得華夏影視圈,會拍美女的導演少嗎?還記得華夏燈光師,通常來自河南的幾個村落嗎?
你沒想錯,這些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又拉幫結派,還不思進取的燈光師,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華夏影視圈的進步。讓很多演員,必須依靠自身超級能打的顏值,才可以展現在鏡頭前。
燈光不是編劇,卻可以提供故事的氛圍;燈光不是排程,卻可以提供導演需求的戲劇基調;燈光不是演員,卻可以烘托演員的情緒、演技、細節,以及顏值。
那這麼重要的燈光,為啥一直以來都不被重視呢?
因為沒有土壤,因為拉幫結派,因為國有電影廠改制,生產出來的影片根本沒人買,只能集中在‘六公主’那統一亮相。
這又催生出一個非常畸形的產業,數字電影。
簡單來說,就是各大影廠早年拍出來應付宣傳指標、又難看到沒法進入市場的電影。
國有電影廠的那批燈光師,有門路的進了大導的組,沒門路的,就在廠子裡靠著微薄薪水混吃等死。
在世紀之初,國內電影市場蓬勃發展時,河南鄢陵人抓住機會,靠著吃苦耐勞的草莽勁兒,幾乎壟斷了國內燈光市場,現如今,他們已經聚集起來,搞影視器材的批發租賃和技術支援了。
這也不是不好,當時是解決了市場需求,可後來就是跟不上需要了,因為只要人能辦成的事兒,就沒人買機器,華夏人又太會幹體力活,聽話就成,也不需要能看懂劇本。
華夏為什麼是導演中心制啊?
因為在劇組,只要是關乎成片的一切細節,都需要導演拿主意,這也就是說,李算的《我要我們在一起》,所有的燈光、攝影、佈景等細節,都需要小楊導拍板。
做為《孫子兵法》的忠實擁護者,這麼受制於人的事兒,李算從來不幹。
倉庫中,曾嘉看著面前的燈具,都是一些劇組常用的尋常貨色,2k、4k之類的學名她也記不清楚,反正該用什麼光,要用什麼景,如何佈置一部影視作品的氛圍……那都是導演的工作。
人力有窮時啊,給導演這麼大壓力,還指望他們兢兢業業?
少數人或許可以,絕大部分肯定不行。
李算也沒有想介紹這些燈具,燈泡而已,世界通用,他比較關注的,是那些輔助燈具架設的專用工具,如鷹嘴鉗,電動升降架,還有不同燈具,可以在不同位置上的固定道具。
那些螺栓螺母根據不同型號擺放在專用工具箱中,整整齊齊,正如一個個蓄勢待發計程車兵。
“你帶我看這些什麼意思?”
曾嘉站在李算身後,同樣看著那些道具,李算頭也不回的說道。
“姐,你化妝嗎?”
這問題莫名其妙,曾嘉不想回答。
“冪冪在家一般不化妝,但是要見人的時候,就會拿出全套裝置,她說,那些化妝品是她的身家性命,叫我絕對不要亂動。”
“女人化妝,很奇怪嗎?特別還是漂亮女人。”曾嘉問。
李算指著面前的工具和道具:“這些小東西,本應該是燈光師的身家性命,但咱們那劇組您也知道,不但幹活糙,而且還從不思考,就等著聽命令。”
曾嘉不明所以。
李算拿起鷹嘴鉗說:
“比如這個東西,可以把燈固定在架子上,但我們在國內需要拿麻繩來綁,把燈固定在架子上。
還有這個升降架,組裡我就沒見有人用過,它的作用也簡單,可以讓人用這些螺絲、螺栓把燈具固定到升降架上,然後升到指定高度,提供燈光氛圍。
這些很簡單吧。但在我們那都沒有,我們碰上這種需求,一般就是搭手腳架,然後讓人帶著燈具爬上去,最後用麻繩把燈具固定。”
“聽你這意思,你想親自幹燈光?”曾嘉問。
“我的意思,是如果有了這些工具,隨便找個能聽懂人話的大學生,訓練一個月,他就能幹燈光。”
嘶。
曾嘉在這話裡聽出了不好的苗頭。
那幫河南‘燈爺’是什麼德行,她可太知道了,橫店有句笑話,只要你用河南話在橫店喊一嗓子,缺什麼,河南人就能借給你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