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張芷娥剛才所問所想的這些問題,顧蒼其實早就已經思考了許多遍了,不然也不會特意創辦一個民報,謀定而後動,是他的做事準則,當下馬上便開口回答了起來。
“百姓不識字也無妨,我會讓衙門從學塾裡專門招募一些講郎,在茶樓酒館等各處為百姓們宣講這民報裡的內容,至於你剛才所說的,關於這些版面的問題,我不敢苟同,國,不是你我之國,也不是一人之國,這是大家所共有之國,沒有百姓,君王就是一個空架子,沒有足夠強勢的領導之人,百姓們就會成了無頭蒼蠅,任人欺凌,聖人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載舟,亦可覆舟,兩者本就是相輔相成的,既無高低貴賤之分,又何來‘不便告訴百姓’一說呢?”
“既然大家都是涼國人,那大家就都有資格知道我們這個國家所正在發生的一些事情,邊關有戰事,百姓知道了,也不一定就會慌張,只要我們為他們講通了其中的道理,那大家自然會同仇敵愾,一起抗敵,至於‘娛樂’,只要掌握好一個度,自然就沒有問題,若是長期讓百姓們處於重壓之中,那麼有朝一日,他們不是被徹底地壓垮,就是憤而造反,而娛樂欄目則正好是一個宣洩口,透過這種方法,能夠潛移默化地宣洩掉人的負面情緒,百姓開心了,自然就會更加努力地工作,順便還能減少他們犯罪的可能。”
顧玄說著,露出了一雙攏在袖子裡的手,因為體內的氣血虧空太過嚴重,雙手十指細白就如女子一般,上面清晰可見一條條紫色的脈絡。
他猛地將雙手合在一起,神色有些興奮地道:“百姓,官員,君主,路邊的小商小販,甚至是青樓妓*女,我們就如這雙手十指一樣,雖有長短之分,卻無高低之別,因為我們都是涼國人,我們是一個整體,是我們組成了涼國,我們吃的,看的,本就不該有分別,不是嗎?”
他這些話,對於一直崇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習慣了遵循儒家規矩的人而言,簡直就是不可言說的巨大震撼,稱得上是振聾發聵,發人深省,就算現在他們還琢磨不透其中的道理,但終歸是在他們的心中埋下了一個種子。
這就好比是從小隻吃過米飯的人,雖然從未見過麵條,但哪怕只是聞到了那股異樣的香味,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探索的好奇心,會思考那是什麼東西,能吃麼,好吃麼,哪怕這一代的他們找不到香味的來源,到了下一代,下下一代,一直延續下去,總歸會找到的。
顧蒼的話,就好像是一道光,直接撕裂了他們原本的世界,讓他們從縫隙處看到了外面的風景,讓他們產生思考,自己走出桃花源,外面亦還有大千世界,哪怕下一刻縫隙直接又封閉了,那也無妨,起碼對方已經見過了,不是嗎?
得益於他這些年的不懈努力而建立起來的威信,以及樹立起的一個革新者的形象,所以哪怕他的話根本就是顛覆性的,是禍亂綱常的東西,卻也沒人會直接地嗤之以鼻,不以為意,或是直接掘棄,只當自己沒聽見,相反,他們都願意去思考,想要從這方面離這位涼國未來的主人近一些,若是換個人來說這些話,只怕就要被當成瘋子和反賊了。
看著對面的兄妹二人已經完全地呆住了,顧蒼心知這些話其實不該這麼直白地說,這完全是拿自己的世界觀去強行撼動和改變別人的世界觀,尤其對面兩個都已經是成年人了,更不該用這麼粗暴的方式來灌輸,唯有潛移默化的,才不會引起對方下意識地反抗,而且效果也會更好。
其實民報,便是其中一個方法。
當下,他趕緊就想著要轉移話題,眼睛一瞟,就朝著旁邊一直垂手而立的下人語氣嚴肅地囑咐道:“這是第一次,已經做的很不錯了,只是有些地方的墨跡糊住了,這種以後就直接丟掉重印,總之一定要確保每一份民報上的每個字都能看得清楚,明白了嗎?”
那下人被顧蒼鄭重的語氣給嚇了一跳,趕緊躬身答應道:“是,太子。”
顧蒼滿意地擺了擺手,隨意道:“走吧。”
對面現在才緩過神來的張允國正想由衷地拍一個馬匹,卻沒看到旁邊妹妹的眼中冒出異彩漣漣。
張芷娥感慨道:“父親曾說太子的眼光跨越千年,對革新之事,有十分獨到的見解,今日一見,果真如此。”
曉露站在顧蒼的身後,這時候也探出頭來,滿臉驕傲地道:“我家太子,自然是非常人可比。”
對面的張允國見了,大笑著點頭稱是,而旁邊的凝霜,則是悄悄地捏了一下妹妹的手臂。
顧蒼對此,只能苦笑著道:“就只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罷了,真要落到了實處,阻力不少,到時候還需要各方的鼎力相助才行,萬民一心,則無往而不利。”
他先前在自己父親的壽誕上呈的那份《涼國策》,已經得到了父親和朝中不少官員的大力支援,因為都是些不算特別激烈,但是行之有效的革新,所以阻力其實不算太大,尤其是諸如辦學堂,鑿運河等事,大部分人都極其認可,阻力也就只是在改革軍政職位和重新劃分權利上罷了,說到底,就是革新所觸及到的人怕自己因此而丟了職位而已。
但凡是朝廷下發的政令,只要觸動到某一方的利益,動了他們碗中的米,那就必然會引起巨大的反彈,畢竟底下的人,不管是百姓還是官員,其實看重的都是自己這個階層的利益,他們只會在乎和計算自己犧牲了多少,絕不會去考慮這條政令為國家帶來了多少好處,給別人帶來了多少好處,除非有一條政令可以讓每個人都得到好處,不然必然會出現反對的聲音,這就是人性,人習慣了現有的秩序,自然會恐懼改變,此乃人之常情。
而開辦民報,甚至以後會在朝廷的幫助下,在各地普及學堂等事,則阻力不大,觸動的也就是一些私塾的利益而已,而且朝廷本就有官方的機構,比如國子監,學宮,這不算什麼特別大的革新。
至於百姓們會不會因此而開智,其實更沒有關係,因為唯有寒門人才輩出,才能與傳承多年的世家們保持一個平衡,其實各國內部都是如此,真正的憂患不是來自於外部,而是內部,世家豪門,各自為政,只顧自己,不顧國家,爭權奪利的本事大,一旦跟外敵作戰立馬就萎了。
之所以有這種情況,是因為他們有恃無恐,因為朝廷很多重要的職位,大多都是被世家子弟們所把持,畢竟他們可以更輕鬆地接受到好的教育,成材率比普通人高了太多太多了,普通百姓識字的都沒幾個,更別說去考學了,而朝廷總不能招收一個連政令都看不懂的人當官吧,所以不管怎麼變,世家子弟都會佔據朝中的大多數職位,所以朝廷再怎麼樣,都不敢把世家給得罪死了,那樣將來朝廷裡連個當官的都沒了,誰來處理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