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爾拿起布托扔過來的羊皮卷,並沒有開啟檢視,隨手將皮卷扔回去,道:“在座誰不是縱橫不敗的名將?”
“若是看戰績管用,就不用打仗了。”
布托皺了皺眉。
洛爾在其國內同樣有過驕人的戰績,曾統領三萬馬其頓兵,守住了馬其頓邊界行省,逼退羅馬人。
戰鬥過程中,還曾用伏兵,反擊重創羅馬人。
洛爾從此聲名大噪,周邊諸國人盡皆知。
要知道羅馬人當時對上馬其頓,連戰連勝,進入馬其頓屬於日常劫掠。
想不到會被洛爾一戰逼退,成為馬其頓的英雄。
此時洛爾的雙眼神采灼灼:“對方能一路打到帕提亞,又佔領了帕提亞近半的土地,我絕不會輕敵,只是有必勝的信心。”
“看他的戰績,不如研究研究我們如何配合用兵,更為重要。”
布托發現自己有些小瞧了洛爾。
這位馬其頓王子,很自負,卻不是一味的驕狂,亦不缺真實的戰鬥能力。怪不得會被馬其頓人譽為亞歷山大之後,最具潛力的青年將領。
馬其頓另一將領亞里蘇,打圓場般先幫洛爾,撐開了地形圖。
帕提亞的地形,有些近似‘葫蘆’的形狀。
但是並不規則,葫蘆的腰,也就是上下相連的中間位置,收口沒那麼細,只是略微內凹。
葫蘆口朝西,而面積較大的底部,連線著東方的大月氏。
漢軍從東殺進來,相當於從葫蘆底部,也就是帕提亞的東北方向入境。
而亞美尼亞位於帕提亞西北角,處於上半截的葫蘆口以北。
馬其頓和塞琉古國,都在其國境往西的位置。
如果有人熟知馬其頓歷史,就會發現某些偏移的歷史軌跡,出現在這裡。
馬其頓所在區域,和既定歷史上的國境位置,稍有不同。
其國境往東南向有所偏移,也是因此,讓他們躲過了羅馬人的攻勢,沒有在這一時期被吞併。
此時,漢軍從東往西推進,進入帕提亞後,最先佔領木鹿城,然後攻克諾德亞里,順勢佔據了前國都尼薩和百牢門等重城,迅速深入。
以諾德亞里和百牢門相互呼應,帕提亞已有近半土地落入漢軍手中。
雙方目下正圍繞諾德亞里往西去的阿帕麥亞和百石城,展開激烈爭奪。
阿帕麥亞和百石城,位於帕提亞葫蘆腰的位置,也就是國境中段。
阿帕麥亞偏北,而百石城居南。
兩城相合,就像兩扇大門,擋住了漢軍西征的必經之路。
阿帕麥亞城高牆厚,而百石城的防線,相對要弱一些。
之前漢軍在主攻百石城。
正因其關鍵性,讓米特里達梯同意交出烏提斯的家眷,換取漢軍暫緩攻勢的機會。
為表示誠意,漢軍已經收攏了對百石城的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