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日一早,南港島上,數萬將士集結完畢,依次登上了河船,開始向著澱川河上游駛去。
這一次,幼軍卻被朱瞻基命令以步行充當大軍先鋒。
這個時候的大阪,除了港口區,幾乎已經變成了一片廢墟。但是在港口這裡,卻比往日要繁華許多。
無數投誠的東瀛大名,他們如今獲得了與大明貿易的權力。一船船的木材,桐油,生漆,生鐵,銅錫,硫磺,還有金銀被運到了港口,換成了大明的布料,工具,絲綢,茶葉還有糧食。
而這些物資除了小部分運回大明,大部分建城的物資卻被運到了更北方的蝦夷地,也就是後世的北海道。
如今的北海道並不屬於東瀛,那裡居住著的是阿伊努族人。因為與屬於大明的庫頁島上的阿伊努人有來往,他們人數又少,並不拒絕大明在蝦夷地建城。
而且朱瞻基還不是建一座城,而是要建兩座。
一座位於後世的函館,這裡是準備作為軍事基地建設的,防止倭人登島。
另一座在後世的札幌,這裡的平原地帶雖然因為天氣寒冷不可能出產太多,但是加上北海道的漁場,也能讓島上的人做到自給自足。
在朱瞻基的計劃裡,這裡將會是未來遏制東瀛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進軍美洲大陸的最佳跳板。
從北海道到堪察加,經過阿留申群島鏈,每個幾十裡,幾百裡就有一座小島,一直連線到後世的阿拉斯加。
不要說海船,天氣好的時候,一艘河船就能沿著這個島鏈一直開到美洲去。當然,那裡現在沒有這個名字了,而是被朱棣改名叫東洲。
在北海道當然有豐富的木材,但是卻需要人去砍伐,曬乾,製作,耽擱時間。
既然倭人現在有眾多的木材和建築材料,朱瞻基當然願意省了這些功夫。
除了進行貿易,目前,金純為首的招撫團也在向那些大名商討租賃民壯的事宜。只等戰事穩定下來,建城的任務就會開展起來。
金純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很苦惱,身為一個傳統的文人,並且是一個一心走聖賢路的文人,卻覺得自己距離聖賢之路越來越遠了。
金純出身醫學世家,自金純始,方由其父金文炳令其入學攻讀儒書。他自幼聰穎,勤奮好學,明洪武二十五年,經鄉學、州學以優異的成績貢(選拔)進太學,在明朝的最高學府裡學習儒學經典。
讀完太學後,他以出眾的才華被吏部尚書杜澤看中。經杜澤推薦,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為吏部文選司郎中,從此,金純步入仕途。洪武三十一年,升為江西布政司右參政。
此人忠心耿耿,勤於國事,為民除害,使民安樂。忠厚、和平、老成的品性,超然出眾的才華、氣魄,清正廉潔的吏風及功勳卓著的政績,讓他不僅風評甚好,還贏得了朱棣的高度信任。
儘管如此,金純毫不居功自傲,也不願享受特權。朱棣曾多次要封贈金純子孫官爵,而金純對皇上的蔭恩之意,一直堅持不受,他不願子孫躺在自己的功勞簿上享受高官厚祿和特權。
對這樣的人,朱瞻基一直是非常尊重的,但是朱瞻基越是尊重他,他越是苦惱。
因為朱瞻基走的路,根本不是他想走的路,甚至是背道而馳。
但是,他卻又不能說朱瞻基走錯了。
如今的大明經歷了三任帝王,除了朱允炆親近儒家,不管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不算親近儒家。
偏偏朱允炆當了四年皇帝就被朱棣趕下了臺,兩位不親近儒家的皇帝反而乾的都很不錯。
他一直都在懷疑,難道儒家治國真的不對嗎?
現在這個太孫朱瞻基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不管是在草原親身殺敵,還是在東瀛連連放火燒城,都看不到他的仁心之舉。
他對儒家也不算親近,雖然現在對解縉一家很好,但更多是因為個人感情。
可是偏偏這個太孫,在民間的聲譽卻又好的讓人羨慕。就連鄉間老農提到他,都會來一句那是老天爺選的好聖孫,連天都上過了。
這次出使東瀛受阻,在對馬島等到太孫駕臨的時候,他就一直在暗中觀察這位太孫的一言一行。
雖然年不足二十,但是這位太孫卻能將所有將帥擰成一股繩,哪怕是讓鄭和這個閹人為副帥,也無人不服。
他原本以為安遠侯柳升會不服氣,但是也被太孫治理的服服帖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