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中,就包括了《大明議事法則》的推行。
雖然這份議事法則將來會推行全國,各州府也將推行,但是最少在今年,還不會展開,最少要在朝堂中施行一段時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後,才會全面推廣。
在許多方面,如今這個時代要比後世落後的多。但是在朝堂關於政策法令的推行上,其實與後世並沒有差別。
這種政策性的法規,都是逐步推廣,像王安石那樣蠻幹,強力推行的做法,歷史上也就只有不多的幾次。
而蹇義他們驚訝地發現,這次似乎意想不到的順利,一直到了今天,不管是武將們,還是皇上,都沒有任何拖後腿的現象。
當蹇義他們將自己費盡心血弄出來的議事法則細則,拿出來討論的時候,也沒有遭到太多的反對。
甚至,他們拿出來的這套程式,跟皇上拿出來的這套程式相比,更加保守了許多。
以至於,蹇義在看到皇上拿出來的這套細則的時候,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寫的這份塞進了衣襟。
首先,皇上不再事事操心,放權給了各部。
凡是程式性的公務,有舊例可循的時候,一切照規辦事,不必事事討論,更不用拿到大朝會上來討論。
其次,凡是涉及到金銀週轉,皇上根據前三年的舊例,每部比往年提高了兩成,這一部分資金皇上也不再管理,由各部自己處理。
只有戶部的浮動資金,以及額外資金,這一部分仍然由皇上掌控,呼叫需要皇上同意。
即便是如此,各部仍然有些不可思議,這皇上不僅把事權給了他們,連財權都給了他們自己啊。
現在多了兩成,要是平日辦公節省一點,每年還能結餘一部分資金來改善辦公條件啊!
他們開心的同時,卻沒有發現,這種各部公務不用拿到朝堂來討論,也就等於其他大臣,沒有了插手其他部門的機會。
當他們嚐到了自己做主的甜頭,還會允許不管什麼事,別人都能來插手嗎?
至於將基礎辦公資金給他們自己調配,在後世各國,各部門也是這麼安排的。反正這些錢都要花,不花連正常辦公都維持不下去。
戶部就是一開始捏在手裡,最後還是要給他們,自己還增添了許多煩心事。
就像刑部查案,你不給刑部出去辦公的費用,誰出去查案啊?
而且這個時候的制度相當不合理,所有的資金被戶部捏在手裡。別的部門要一點,擠一點出去,不要就當忘記了,不給了。
這種方式雖然節省了一些資金,其實造成了工作效率的低下和精力的分散。
現在朝廷按月直接將資金髮放給各部,由各部自己安排,就能讓各部把精力都放在公務上。
每月一稽核資金使用情況,合理使用,下月就準時發放,這樣也能防止大規模貪腐。
但是這種將事權和財權自己掌握,對各部大臣們來說,就是巨大的“進步”,一個個喜不自禁。
透過這套議事法則的推行,戶部變成了戶部,兵部變成了兵部,禮部變成了禮部,而不是像過去一樣,一件雞毛蒜皮的事務都拿出來討論,所以統稱為六部。
而軍隊事務現在也變成自己處理,除非大事,才會拿出來討論,這就減少了文官對軍隊事務的插手。
沒有了戶部拿銀子卡住軍隊的脖子,他們的話語權也大減了。
這個時候,蹇義才發現了問題,如今各部事務自己處理了,那大朝會上議事,還議什麼事啊?
但是,即便發現了自己好不容易爭取來的職位職權大幅度縮水,蹇義也不敢提意見,因為這可是跟全體大臣作對。
而實際上,大朝會需要議的事依舊不少,比如高層人事權,……但是這貌似就是他以前的工作啊!
還有各種新政策的制定,意外事件的處理等等……,蹇義終於發現,自己爭取來了這個議長,獲得大部分也是虛權。
散朝的時候,他看了一眼自己右前方的朱瞻基,第一次感覺到了這個太孫一點也不簡單……
(這一章寫的不算順,本來想要描寫一下關於政策的推行與爭執,但是發現如果把一條一條的法規寫出來,恐怕要好幾章才能寫完,所以粗略寫過,後面還會有關於這方面的鬥爭,那個時候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