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七大太監,除了一個李謙是漢族,兩個回族,兩個女真,兩個蒙元人。這不僅僅是因為異族沒有依靠更加忠誠,主要原因還是他們對文臣的忌憚更少。
朱瞻基最開始還不理解,為什麼朱棣喜歡用異族,但是真的融入了這個時代才發覺,不能用後世的思維來考慮問題。
在後世,國家,民族,已經成為了一種普及的思想教育基礎。
但是這個時代,雖然民族的概念已經形成,但是根本還沒有國家的概念。
不管是哪個民族的人,他們不會忠誠於哪個民族,哪個國家,只會忠誠某個人。
王彥原名王狗兒,王彥這個名字就是朱棣給起的。他原本是女真人。但是在永樂初期,他擔任遼東鎮守太監,殺起女真人來一點也不手軟,反倒是殺起漢人,還要考慮更多一點。
對他來說,女真算什麼,誰對他好,他就忠誠於誰。
除了鄭和這樣的泛愛主義者,其他的幾大太監無不是如此,他們忠誠的是朱棣,是皇上,而不是大明。
這主要就是國家觀念意識還沒有覺醒。
實際上,國家意識的覺醒,真正算起來,要到二十世紀的滿清結束時期,到抗日戰爭開始,才真正成熟起來。
所以,這種家天下的時代,計較哪個人是哪個民族,毫無意義。
話說回來,如今武將的勢力衰退,不是哪個人的原因。而是因為戰爭少了,歷練少了,更因為武將們面對政治傾軋少了。
宦官勢力大盛,是皇帝的扶持結果,也是因為他們控制了國家的經濟。
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們跟文臣是天然的對手。
因為文臣們需要的是治政,他們就必須掌握經濟話語權,而不是僅靠稅賦精打細算過日子。
所以才會有了土木堡之變,勳貴武將集團被一網打盡,大權全部落入了文官集團的手裡。
以後的結果歷史上哪怕粉飾太平也掩蓋不住,土地,金錢,全部流入了文官集團勢力,他們富的流油,百姓和國家卻窮的叮噹響。
朱瞻基哪怕現在是支援發動西征戰爭,也要防止文官們在這方面的動作。
他們或許現在還沒有這方面的想法,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會讓整個局勢向那個方向發展。
這是一種大勢,而朱瞻基就是要進行平衡。
這才是一個皇帝必須要做好的,其他的都是細末枝節。
不能因為要打仗就疏忽了控制局勢,也需要從這次戰爭中,扶持更多的武將勢力。
但是朱瞻基並不樂觀,因為現在的武將中,能打仗的人不少,但是具有政治能力的武將,少的可憐。
在朱棣給朱瞻基列出的武將清單中,沐晟和張輔都赫然在列,這也說明了朱棣現在非常倚重兩人的能力。
沐晟朱瞻基不太瞭解,這些年也就見過了兩面。他已經位極人臣,當然不需要再專門來討好一個孫子輩的。
但是張輔朱瞻基不準備將他放出去,也不準備放他回交趾,而是準備要把他留在京城當做鎮宅之寶。
而且朱棣傾向於讓柳升帶領北路軍,朱瞻基也不贊同。他從掌管神機營開始,是大明火器發展的大功臣,也具有很強的作戰能力。
但是北路軍的主要作用不是打仗,而是身負籠絡西北各國,各民族的重要的任務。從這一點上來說,鄭亨比他更合適。
這些年,鄭亨率領十萬騎兵駐守北明山,雖然沒有打仗,但是能夠把被打敗的瓦剌,還有懷有異心的韃靼都套上了韁繩,這種政治手腕才是一路主帥真正需要的。
用了三天的時間完成了這方面的計劃,朝廷也就迎來了永樂十七年的最後一次大朝會。
(這章後面大勢這一節,自我感覺還比較中肯,嘿嘿……)
 https:
。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