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書房。
朱棣聽到楊軒的話,下意識便抬頭看向他,滄桑的眸子之中,彷彿有著光。
緊接著他又聽到:“遷都是勢在必行的。”
“金陵雖好,但卻遠離危險,容易居安忘危。”
“而且金陵繁華,極為容易使人墮落。”
“最重要的是,遠離邊境,有緊急軍情的話,無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傳到京師。”
“等京師反應過來,敵軍已經破關。”
“還有就是後世之君以及臣子對北方的重視不夠,容易成為下一個南宋。”
“你說的不錯,我怕的就是這個啊!”
朱棣點了點頭,非常認同楊軒的話。
但,楊軒所說的只是一部的原因。
大明如今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皆在南方,整體上呈現的是南重北輕的局面。
而且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南方人是瞧不起北方人的。
這一點在官場上尤為明顯。
很多南方士子覺得若不是朝廷改革了科舉政策,他們南方的科舉,也不至於競爭如此激烈。
朝堂上,也不至於讓北方出身的官員佔據半壁江山。
朱棣心中很清楚這些。
洪武一朝,老朱就竭力在促進南北融合。
有效果,但這並不能消除南北分裂了幾百年而造成的隔閡。
到了朱棣手裡,他也促進南北融合。
但是進度嘛,並不能讓他滿意。
現在已經是永樂十八年了,他也已年過花甲。
還能活多久,這他也不知道。
不過想來,時間也不會太長。
畢竟這個時代的人,壽命普遍不長。
而歷朝歷代皇帝的平均年齡也不高。
所以在人生最後的時間裡,他想盡可能的把這件事做好。
最起碼,也要立下一個規矩。
太子朱高熾他太瞭解了。
他會是一個明君,但是太仁慈了,手段也不夠狠。
這件事在他手裡根本做不成。
後世之君就更不行了。
歷史早就已經證明過,越往後,皇帝手中的權柄就越弱。
所以,這件事,也只有在他手裡才可以做到。
而遷都,就是朱棣的辦法。
遷都,將大明的政治中心遷往北方,以此,來帶動北方的經濟發展,充實北方的文化底蘊。
同時,遷都也能遷過去大量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