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的推行,遇到阻力是不可避免的。
雖然浙//江官場上的問題楊軒已經解決了,但民間的問題依然存在。
地主士紳用各種方法阻攔新政,包括但不限於出售田地、蠱惑百姓、收買低層官吏等手段。
布政使司衙門,現在是楊軒等人在主持大局,給朱棣的摺子已經送到了京城。
調任的官員短時間也到不了。
“給臉不要臉,既如此,那老子也不用跟他們客氣了。”
在知道民間地主鄉紳的反應之後,楊軒的臉色也是變得鐵青起來。
靠山都已經倒了,這些人竟然還敢阻撓新政的推行。
反正他們名下的土地有多少,楊軒也都已經知道了。
也用不著跟他們客氣。
直接針對地主士紳制定新的徵稅標準。
凡田地超過五百畝者,不管田地是優是劣,都收四成的稅。
若是以為不種這些地,就不用交稅,那就想多了。
管你種不種,都必須交稅。
新的告示很快就張貼了出去,在民間引起了巨大反響。
城門口,有人讀著最新張貼出來的告示。
“你們要是不交稅,老子就派兵去你們家裡吃喝,一天不交,就派十人,十天不交,就派一百人。”
“直到把你們欠下的稅吃夠為止,反正你們交的稅也是朝廷拿來養兵治國的。”
“咱們就看看,誰耗的過誰。”
告示讀完,周圍一片鬨笑聲。
他們大多都是普通百姓,抱著看熱鬧的心態。
他們的名下也沒有多少田地,這份告示,跟他們也沒關係。
而在人群外圍停著幾輛馬車,裡面的人聽到告示的內容後。
恨恨的咬牙:“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這是什麼,這是在毀朝廷的根基啊!”
顯然,這是把地主士紳當成大明的根基了。
若是楊軒聽到這話,絕對第一時間就噴對方一臉口水。
唐太宗說過: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荀子的觀點)。
自司馬家當街殺死曹魏天子之後,天子身上的那道神聖光環就沒了。
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那幾百年,死了不知道多少天子。
唐太宗登基之後,發現以前治國的那一套行不通了,便把以民為本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
重民,順民,即重視民生,順應民意。
後來的朝代,也基本上遵從了唐太宗的這一套。
所以,什麼時候地主鄉紳成了國家的根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