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依舊願意從軍者,當地督撫依據州、府、縣進行招募成軍,上報兵部。”
崇禎皇帝不知首輔腦海裡的彎彎繞繞,自顧提出自己上任以來的第三把火。
這是他幾天來絞盡心思,依據目前形式,針對即將崩潰的大明,所採取的幾種有效辦法。
像徵收商稅這樣太大的動作目前還不敢搞,怕正人君子們被逼急了,狗急跳牆來一個清君側,落水唱涼涼就完了。
只有等錢到位了,建立一支完全效忠自己的軍隊,那時候就可以放開手腳,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掃盡一切魑魅魍魎。
而允許衛所將士脫籍,解放他們,就是他下的一步好棋。
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太祖朱元璋開始,為防軍民戶籍的紊亂,軍籍世襲,民戶一經籤派為兵,就永遠不能脫籍。
衛所軍官侵佔軍屯田地、私役軍士耕種之事,數不勝數。
自此,軍籍成為衛所軍士世世代代的枷鎖,軍士無力掙脫,便以逃亡的方式進行反抗。
有鑑於此,從宣德時期起,大明朝廷每年派出清軍御史,分道清理逃軍,各衛所也紛紛派人到逃亡軍士的原籍勾丁。
終明之世,衛所制不廢,清勾亦始終舉行,但依然沒有用。
很多軍士逃走後,在外娶妻生子,另成家業,不再返回原籍。
到了現在,更是成為桎梏普通軍戶的枷鎖。
貧窮軍士,無寸地可耕,妻子凍餒,人不聊生。
所以,允許他們脫籍,朝廷不僅可以省下一大筆錢財,也可以得到普通軍戶的感激,為自己贏得一波人心。
而這,還不是他的主要目的。
劍指京營,重新組建朱棣時期的無敵京軍,才是崇禎皇帝心中的終極目標。
那麼,在這之前,必須騰出編制,他才能避免魚龍混雜,避免影響京軍建設。
“皇上,其他省份或許不難,可兩京……此事或許要和成國公以及五軍都督府商議。”
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劉宇亮期期艾艾的建議。
他是四大群輔之一,負責分管兵部,兵部尚書不在,只能由他提出意見。
說起來,大明的官制非常完善,內閣大學士一共有六位,首輔一人,次輔一人,群輔四人,分別管轄六部。
這就好比天朝的總理一人,常務副總理一人,剩下還有幾位副總理,管理著龐大的政府其他部門。
“先擬旨再說,別的不用你操心。”
崇禎皇帝陰鬱著臉,很是不爽的說道。
“皇上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