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才過百,請給收藏吧!
李誦循聲望去,說話的正是中書侍郎、大行皇帝攝冢副宰、山陵儀仗使武元衡,武元衡四十餘歲,是中唐有名的大帥哥,劉禹錫的詩歌人們都知道寫的好,實際上當時人們對武元衡詩的評價還要超過劉禹錫。武元衡本來應該在督建山陵,想不到因冊立太子回長安這幾天倒是連續趕上了好幾件大事。武元衡性格溫潤,此刻卻怒髮衝冠,高舉象牙笏,李誦見狀,止住了準備發言辯白的李忠言。事關太子之事,李純也坐立不安,準備表白,見李誦不讓講,只得忍耐。李誦看著武元衡,道:
“準!”
武元衡遂出班撩起朝服下跪,動作端的瀟灑,將象牙笏放於地上,稽首之後,起身道:
“陛下,此事蹊蹺,必有非常之謀在內。三鎮遠隔何止千里,表章內容卻大同小異,口吐狂言,藐視朝廷,而且先後而至,臣以為,必有奸佞居中策應!三鎮妄議朝政,誹謗大臣,臣以為,陛下當嚴詞拒絕,遣使詰問三鎮是何居心!否則,朝廷顏面何存?威信何在!”
武元衡和杜黃裳一樣,是個對藩鎮的強硬派,這次因為是三個藩鎮一起上表,才稍微客氣一點,要是一個藩鎮上表,他早就建議捉拿節度使下獄了。此言一出,朝堂上又是一陣議論。兵部侍郎馮伉是李誦在東宮的老師,此時見武元衡挑頭,也跟進道:
“臣以為武侍郎所言極有道理,先帝優待方鎮,三鎮卻不知進退,枉顧君臣之禮,有失人臣之道,臣以為當查出始作俑者下獄,以警示天下!”
吏部侍郎韋執誼出班道:
“臣以為確實當如此。陛下可命捉不良人”
中書舍人李吉甫出班道:
“臣附議!”
裴度出班道:
“臣附議!”
禮部員外郎劉禹錫出班道:
“臣附議!”
劉禹錫出班贊成武元衡,倒是讓武元衡沒想到,這時有一個不和諧的聲音傳了出來:
“陛下,臣以為不可。三鎮遠隔千里,上書卻交踵而至,所言也大差不離,說明三鎮所言有不謀而合之處,稱陛下沉痾難起臣也不答應,要斥責三鎮妄言,可是至於奸佞亂政,說不定有些道理呢!”
一位依附俱文珍的侍郎出班奏道,接著,就有幾個依附俱文珍楊志廉,和舒王交好的大臣出言附和。本來王叔文扶靈返鄉,王伾出京,太子已立,三鎮的表章按楊志廉的意思派人截住算了,免得丟人現眼,俱文珍卻腦筋一轉,計上心來,既然事已至此,不如索性鬧得再大點。舒王也很贊成,只有楊志廉不明白,怎麼才能鬧得再大點。
“哦,道理在何處?”
李誦冷冷地問道。他穿越以後能說話,能走動,事事親政,因而王叔文並不像在歷史上那樣坐翰林中專斷獨裁,惹得群臣反感,反而襄助李誦行了許多善政,故而朝野上下對王叔文印象都不錯,李忠言、苟勝也比俱文珍、劉光琦低調許多,這幾人自然也說不出幾人有什麼過失,只得囁嚅著只把王伾受賄,劉禹錫求取官職說了出來。王伾外放,只有劉禹錫在朝,劉禹錫本已改過,卻不料此事在大庭廣眾之下被人指摘,聽得劉禹錫頓覺面上無光,心下憤憤不平,對武元衡本已經平息的怨恨陡然復甦了起來。
武元衡卻奏道:
“陛下,臣以為劉員外郎雖曾有私心,卻於國事無大礙,且劉員外郎辦事幹練勤勉,實是能臣幹吏。臣以為幾位大人以過往之小節定人臣之優劣,所議極不恰當,有失公允,難免傷及忠臣之心。”
劉禹錫卻是沒有想到武元衡會為他講話,心下五味雜陳,不知該說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