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年少有為,那某問伱,適才汝之言何意?”
諸葛亮說道:“曹公,我家丞相與曹公開通互市建設港口,為的是什麼?曹公可知?”
曹操說道:“你家丞相一向善於執政,自打到了河北之後,這新政一條接著一條的出世,雖然有些政條曹某也看不慣,但事實確是,在他的執政之下,這天下的百姓活的越來越好,大漢朝的人丁也是越來越興旺了。”
“至於你家丞相與曹某開通互市,建設港口,想來也是為了用商貿帶動南北兩地的經濟更加繁榮,百姓的交易更加順暢,使民間更加富足。”
諸葛亮笑道:“正是如此,丞相所做一切都是為了民,不只是我們北方之民眾,更包括曹公轄下的江南之民。”
“在丞相看來,大漢朝就是大漢朝,大漢朝不是丞相一個人的,大漢朝也不是曹公你一個人大漢朝,河北非個人之河北,江南亦非個人之江南,丞相與曹公的恩怨,或者說是丞相與曹公和袁紹的爭端,自然需要在戰場上解決,但是不能因為丞相與袁紹和曹公彼此奪權柄而置天下百姓於不顧。”
“江南該發展還是要發展的,河北該發展也是要發展的,中原要發展也是要發展的,不能因為頂層人之爭而罔顧了底層百姓之利,這是丞相的出發點,也是他的意願。”
“所以,就算是與曹公全面開戰,但開通互市可以使江南的百姓變得更加富庶,使江南的人口變得更多,但這些也都是丞相樂於看到的。”
“難道曹公覺得,就算是你與袁紹結為了唇齒之盟,丞相就會因此對江南實行封鎖?而使江南百姓陷入水深火熱?”
“丞相絕非此等人!故而曹公適才所問,使亮覺得曹公與我家丞相還是遠遠不能相比。”
諸葛亮的這一番話可謂是言辭犀利,而且也說到了曹操心中的柔軟之處。
論及眼光和抱負,曹操雖是宦官之後,卻也遠遠不遜於望族。
但劉儉若真是如同諸葛亮口中所言之人,那麼曹操與諸葛亮口中所比的所言的劉儉相比,還真就是天淵之別了。
曹操長長的嘆了一口氣,說道:“想不到劉丞相麾下果然是多俊傑也。”
“一個年紀輕輕的小子,既然能說出如此大的道理,實在是令曹某愧疚汗顏!”
“孔明啊,你真是個了不得的人物。”
諸葛亮隨即拱手說道:“不敢,不敢,亮品評丞相,品評曹公,不過一家之言,但有說的不切實際之處,曹公儘管指正便是……當然,曹公若是想要殺亮,那亮也無怨言,畢竟因說真話而死,總比說假話而苟活要強。”
曹操正色言道:“孔明,你大可放心,我雖不是你家丞相那般海納百川,高瞻遠矚,但是也絕非是嫉賢妒能,容不得幾句真話。”
“由此看來,你口中所言確是事實,你也不必特意激將於曹某,曹某不會殺你的。”
“我與你家丞相確實非是同一等級的人物。”
“不過,就算不是同一等級的人物,曹某也在這種情況下,也不得不與袁紹唇齒相依。”
“不過你適才所言很對,曹某與你家丞相的爭鬥歸爭鬥,但是天下百姓卻是無辜的,這南北商貿之利,該發展還是要發展,你們丞相若是不介意,那曹某自然也不會介意。”
曹操這話也算是大實話,畢竟江東與北方開展貿易,對於北方來說雖然有好處,但好處實在有限。
北方的貿易物資對於江東來說,那可都是稀缺品呢,對於江東的發展來說,北方的商貿一旦開通,大量的文化與實際有用的物資就會進入江東,就會使江東少走彎路,民眾的生活一定會大為改觀。
所以說,這件事對曹操的好處更多。
諸葛亮見曹操如此說,說道:“既然如此,那就請曹公按照先前的約定,繼續完善沿海的港口建設,我們這邊也會出人出技術,輔助曹公將沿海的港口以及海運商船修建的更加完善。”
“至於新的航線,我們也會整理相關的材料,派人遞送往江東,到時候就請曹公好好的斟酌了。”
曹操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孔明真乃奇人,既然你們家丞相有此厚意,那曹某自然卻之不恭。”
“不過,曹某倒是想要多問上一句,你所說的話真的能夠代表你們家丞相嗎?”
諸葛亮聞言笑道:“曹公若是信不過,亮回了徐州之後,請劉使君向丞相遞交文書,使丞相稟報天子,由尚書檯方面下一紙書文到壽春,如此,曹公是否還會心有疑慮呢?”
曹操搖了搖頭,說道:“那倒是不必,曹某雖然不及你家丞相心胸寬廣,卻又不是那般奸險的小人,有你今日一言,曹某就相信你,咱們商貿歸商貿,政事歸政事,如何?”
諸葛亮急忙說道:“曹公此言甚好,這也是我家丞相心中所期待的。”
……
當天晚上,曹操在自己的官署設宴宴請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