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別說正常生活了,幽州邊境的百姓一個不小心,就容易被外族人劫掠到草原上去。
那種生活真的是生不如死。
但是現在一切都變了。
烏桓人和鮮卑人的主要戰力都被劉儉消滅。
他們現在要靠漢人的石墨,要靠漢人的白瓷,要靠漢人的糧食,才能維持他們的生活。
他們也不再繼續在草原上游牧,而是組織起了農莊與農場。
他們在這裡接受漢人的衣服與文化,讀漢人的書,過著相對穩定的生活。
雖然時不時的還會發生流血事件,但也只是一些涉及到地方治安的問題,不再像原先一樣,動不動就是草原外族和漢人之間就發生戰爭。
這些外族人甚至可以成為漢王朝的徭役,在河北內地負責大型基建的施工,為漢人內地的建設增磚添瓦。
現在的河北,包括幽州、幷州等地在內,人民生活幸福指數可以說是全大漢最高的。
看到的這種事情越多,袁寵的內心就越受震撼。
他雖然姓袁,但是關於袁家的事兒,他基本都記不清了。
他是在劉儉和鄭慈的教導下長大的。
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受到了劉儉和鄭慈巨大的影響。
你在袁寵的身上,絲毫找不出舊時在汝南四世三公袁家人的那種傲氣與與生俱來的自視甚高。
袁寵得到了鄭慈的關愛,他比其他人更加的能夠懂得共情。
他能夠體會到普通黎庶的生活不易,也更能夠體會到這些年來戰火帶給百姓們無盡的摧殘是有多麼的恐怖。
而慢慢的透過遊歷,袁寵更能夠理解劉儉在他小時候對他說過的那些話,也更能夠了解理解劉儉現在胸中的志氣。
他開始明白劉儉的苦心了。
他的這位義父從來都不是為了自己,他是真正的為了大漢王朝而在努力著。
也正是因為這些年的遊歷經驗,還有他人生的起起伏伏,袁寵心中的仇恨已經變得平淡了,他的理想逐漸取代了年幼時那懵懵懂懂的仇恨。
他在理解了劉儉的志氣之後,又開始想,自己的志氣到底應該是什麼呢?
劉儉很明確的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可他呢?他袁寵的人生目標又應該是什麼?
……
而這個時候,也正好是建安二年的年中秋季。
劉儉在長安已經立住了腳跟,他派人招呼在邊郡遊歷的袁寵,讓他也來長安。
從幽州前往長安的路程可不算短,袁寵耗時兩個月方才抵達了長安。
而這兩個月,他所經過的地方,他也都認真的考察當地的民情。
經過了這兩個月的考察,袁寵更加確定了幽州子民如今的生活狀態有多麼好。
他們的幸福感比關中,兗州的子民要幸福的多.
父親他,真的偉大!
帶著這樣的心情,袁寵來到了長安,與劉儉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