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偏西了,三千千裡奔襲而來的西涼軍士卒,除了少數逃走的之外,其餘的都已經被河北軍消滅了。
這是騎兵,三千西涼騎兵,在大漢戰場上是第一梯隊的武裝力量,有這樣一支騎兵,天下無處不可去。
董卓就是憑藉一支這樣龐大的騎兵團而縱橫大漢朝的南北,最終成為了相國。
但是今天,劉儉親手毀掉了這樣支武裝中的一個分支。
雖然只是董卓麾下西涼兵中的一支,但也足夠讓劉儉引以為傲了。
……
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劉儉命令將士們收拾軍械輜重,並返回自己的大營,同時讓人打聽繼李傕和郭汜之後,董卓親自所率領的兵馬目前已經到達哪裡了。
按道理來說,既然是董卓與李傕、郭汜等人共同率兵來劫持劉儉的大營,如今李傕和郭汜已然出現了,想來董卓也不會太遠。
畢竟是千里奔襲,一隊接著一隊的,誰也不可能落下。
劉劍派出斥候,沿著李傕和郭汜來的道路來打探董卓的訊息。
但是,斥候只打聽到了李傕和郭汜逃跑之後的屯兵路線,卻並沒有探查出董卓之所在。
劉儉有些疑惑了,董卓那邊為什麼沒有訊息?
難道是看到了李傕和郭汜戰敗逃走了?
還是在哪裡隱藏著準備進攻自己?
突然間,劉儉的腦子一個靈光,一個重要事件被忽略了。
難道,董卓是改道去雒陽了?
或者,他一開始就是打算去雒陽?
這是一個可怕的念頭。但是一想到這裡,劉儉不由自主的心頭猛跳。
在這個時代,騎兵就如同裝甲部隊,行動快,戰力強,擁有著把握戰場主動權的能力。
誰擁有著戰力強大的高階騎兵,誰就可以一日間在百里間的兩個戰場上作戰。
騎兵的搔擾能力,突破能力,遠距離突襲能力,都是步卒無法相比的。
董卓為什麼不顧李傕和郭汜的安危?為什麼突然間消失了。
看來他改道的可能性非常大!
先前呂布和牛輔就有打算偷襲雒陽的計劃,但被劉儉識破之後,全軍覆沒。
按照正常的思維,西涼兵是不可能再走這條路了。
畢竟已經在這條路上摔過一次大跟頭了。
但是,董卓這老傢伙偏偏不按常理出牌。
但是以劉儉對董卓的瞭解,他似乎應該沒有這樣的心機……
是李儒吧……或者是董卓和李儒一起想的。
怎麼辦?
董卓去雒陽的意義和呂布還不一樣。
他去了雒陽,甚至都不需要進攻,他只需要丟擲自己的身份和天子的詔書,盧植就不會做任何抵抗而讓董卓進去。
劉儉估計董卓不會殺盧植,而是要用盧植作為籌碼和自己進行談判。
看來董相國也明白,這個時候不應該跟自己鬧僵。
他讓和李傕和郭汜率兵來進攻自己,也不過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下馬威,然後再跟自己談判,掌握更多的主動。
而盧植則是他意想之中的另一個籌碼。
自己和賈詡都大意了。
劉儉急忙找來賈詡與自己商議這件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