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董卓入宮向何太后與皇帝表明忠心的同時,董卓的使者第三次來到了劉儉的營寨之中。
這一次,沒有李傕,沒有郭汜,沒有賈詡,只有剛剛入幕到董卓府中的李儒。
而且這一次,李儒並非大張旗鼓,他很是低調的來到了劉儉的營中,不過他所帶來的東西卻並不低調。
是大漢朝的左將軍印。
“恭喜左將軍,董司空願意答應使君的要求,不但願代表朝廷敕使君為左將軍,另還願意提升將軍的侯爵敕地,增加使君的食邑。”
劉儉坐在主位上,把玩著李儒帶來的那個左將軍印,上下左右的來回翻看,看的很是仔細。
李儒的表情略有些尷尬:“不是假的……”
“啊,哈哈哈!我知道不是假的,只是心情一時激動,故而多翻看翻看,文優不要誤會!”
李儒抿了抿嘴唇,也沒好意思多說什麼。
說什麼誤會不誤會的……看你剛才檢查的樣子,擺明了就是不信任董公。
如今皇甫嵩被罷免,這左將軍的名號,倒是讓劉儉撿了個現成。
“不知董公想以何處爵位予我?封地何處?”劉儉笑著問道。
李儒忙回答道:“董司空願許以將軍為武平縣候。”
好大的跨度,直接就縣侯了。
劉儉將手中的左將軍印緩緩地放在桌案上,然後站起身,對著雒陽城的方向拱了拱手,並朗聲道。
“煩勞文優回去,代我相謝於董公,此恩此德,儉沒齒難忘。”
李儒亦是起身:“自然,自然,不過董公說了,這都是使君所應得的,無需相謝,使君乃大漢棟樑,朝廷自當回之以厚報。”
劉儉請李儒坐下,隨後命人以茶侍人。
兩個人坐下之後,劉儉問道:“我的條件,董公確實答應了?”
李儒笑道:“自然是答應了,畢竟董公也能理解使君苦衷,依使君的身份,若要與天下士人直接翻臉,絕不可能,畢竟使君身為盧公高徒,鄭康成之婿,也算是天下名士了,焉能與士人為敵?這點董公是肯定理解的。“
劉儉聞言大笑道:“不想董公居然這般為我著想,如此,反倒是讓劉某有些慚愧了,感覺我真有點對不住董公的恩情,從打認識董公,他就一直在暗中照顧我。”
李儒笑道:“其實李某代表董公前來,乃是想與使君達成一個協議。”
“什麼協議?”
李儒笑道:“關於使君與董公,今後當如何相處的協議。”
劉儉很是鄭重地言道:“此事我還是那句話,只要董公是漢室忠臣,那劉儉自然就是他的朋友,原因很簡單,因為我乃是漢室宗親,我姓劉!只要不違反這個原則,一切好商量。”
李儒笑道:“那是自然的,其實這天底下,又豈能僅僅只有劉使君一人是忠臣義士?董司空亦不例外。”
劉儉沒吭聲。
李儒道:“不瞞使君,自使君打算將張角與各州閥閱高門的書信贈予董公之後,董公就已經前往後宮,將當下的局勢盡皆向天子和太后稟明,自先帝死後,閥閱之門勢大,”
“特別是袁家中人,屢屢暗行悖逆之事,此番雒陽之亂,可以說皆出自袁家手筆,董公自思乃是漢臣,當此危難時節,自當站出來,為朝廷肅清奸佞,維護漢家皇權!”
“在這一點上,董公與劉使君,肯定是不謀而合的吧?”
劉儉端起了面前的茶卮:“如此說來,董公是要做漢家忠臣了?”
李儒道:“使君這話說的不對,董公本來就是漢家忠臣,至少在現在,使君敢想卻不敢做的事情,董公都敢做!張角遺留在世的那些書信,使君不敢用,董公都敢用!”
“天下望族,董公視之如同草芥!為了大漢昌隆,為了陛下皇權鼎盛,雖千萬人,董公往矣!”
劉儉聞言笑了,李儒的話,說的倒也是入骨三分。
他站起身,對著李儒拱手道:“董公為了大漢朝的忠義之心,劉儉很是佩服,只可惜儉格局不夠,心胸也不開闊,志氣也沒有董公那般高遠,只能暗中相助董公了!”
李儒笑著站起身,道:“董公不需劉使君明著相助,只要劉使君不給董公添麻煩,那就足夠了,”
“當今天下,衣冠巨室、世家閥閱雖然勢大,但論及兵馬之強盛,這天下猶以董公為最,董公不需劉使君在兵馬上出力,只是暗中能夠稍微幫下忙,就可以了,”
“就好比使君這次拿出張角的書信,就是對董公最大的幫助,您依舊是做您的名士,操刀子的事,自然由董公來做,您是漢室宗親,為了鞏固劉氏的根本,也不想看望族閥閱坐大吧?”
劉儉笑道:“難道董公就不覺得,我是在利用董公對付天下的閥閱之門嗎?”
李儒笑道:“劉使君之所思,董公當然知道,但劉使君為何就覺得,董公對不了世家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