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甲子年七月初四,南中郎將儉遣高順、程普誘賊首趙弘、黃山、雷公出拒守之縣,戰於棗陽。
時弘軍因克南陽大鄔,軍械甲冑齊整,漢軍苦戰不下,劉儉持劍欲親往前陣與賊交鋒,為手下佐軍司馬拼死阻攔。
時劉儉擲兜鍪於地,曰:“吾受國君重託,若敗於蛾賊,無顏回京,愧對關東父老,當割首擲於此也!今日若敗,自本將始,往下諸軍皆斬!”
言罷,儉立於前陣,插劍於地,吩咐侍從待三軍潰退後斬儉之首。
漢軍士氣大振,爭相效死攻殺蛾賊。
時有黃忠、程普、孫堅、高順等輩皆奮勇向前,甘冒矢石,臨萬千刀刃而不懼!
弘軍大敗,潰退三十里不止,趙弘、黃山皆亡,唯雷公率百騎出逃,下落不明。
至此,歷時兩月餘,南陽之地黃巾皆平。
……
南陽黃巾平後,劉儉遂寫奏疏於何進,並收軍於宛城屯紮,等待京中調遣。
同時,劉儉也派人前往汝潁和河北,分別打探皇甫嵩、朱儁與盧植的訊息。
皇甫嵩和朱儁所開闢的戰場距離南陽戰場較近,劉儉想要探聽他們的訊息還是比較快的。
負責潁川戰事的黃巾主將,乃是張角的心腹大方渠帥波才,此人在黃巾軍中,算是少有的能人,由於波才本部事先得到了汝潁本地諸多鄔堡的補充,軍械較為充足,因而在與朱儁的較量中,一度佔領了上風,將其擊敗兩陣。
后皇甫嵩與朱儁退兵於長社,引誘波才圍城,後以縱火鳴鼓之策而破之。
波才大敗而走,皇甫嵩,朱儁,曹操等人引兵追擊,連戰連捷。
皇甫嵩為震懾黃巾宵小,在長社之戰後,先斬殺了黃巾軍降卒,並築京觀為震懾,汝潁高門名士,皆贊皇甫嵩。
皇甫嵩言,長社京觀體量較小,若翌日轉戰河北,與張角本部交鋒,當築十萬人之京觀也。
至於北方盧植所在的正面戰場,因為地處較遠,目前還沒有訊息送達到劉儉處。
……
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孫堅前來向劉儉諫言了。
孫堅見到劉儉後,直言不諱:“末吏聞將軍置四萬降軍於宛城四門甕城之中,並奏疏大將軍請朝廷予以量刑安頓,不知可有此事否?”
“有。”
劉儉很是平靜地回答了孫堅的問題:“怎麼了?”
孫堅搖了搖頭,力爭道:“將軍可聽說,皇甫將軍在長社將黃巾降俘盡皆斬首,並築京觀,用以震懾諸州賊寇,潁川諸士門對皇甫將軍此舉大為好評,如今皇甫將軍不論是軍事威名,還是其在士林之中的聲望皆大漲之!”
“嗯!”
劉儉端起水卮,喝了一口:“我聽說了,真是威風凜凜,萬人敬仰,日後皇甫將軍率兵前往河北與張角主力軍作戰,若能得勝,想來一定會築一個更大的京觀吧。”
所謂京觀,就是在古代,將領們為了炫耀武功,而將敵屍或是頭顱,封土而築成的高冢。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京觀所體現的價值就是呈指這個方面。
孫堅聞言忙道:“我等在南陽諸除張曼成所部十萬,降俘四萬,功業不在皇甫將軍之下,如今皇甫嵩在長社築造京觀,張顯武功,名揚天下,將軍為何不築一京觀,亦為彰顯武功,顯三軍之威?”
劉儉挑了挑眉,道:“文臺的意思是,把那四萬餘降卒殺了,再加上昔日殺死的黃巾屍骨,來築京觀?”
“末吏正有此意,這四萬餘蛾賊降眾,皆為叛逆賊子!若是不殺,何以警示天下?留在宛城,容易引起譁變不說,還空費錢糧用度,將軍若是不願過於殺戮,末吏願意代替將軍行事!”
劉儉慢悠悠地將手中的水卮放下,淡然道:“可是啊,文臺來說此事晚了數日,關於俘虜的奏疏,我已經派人送往雒陽,呈於何大將軍處,”
“打從我這份奏疏進入雒陽公署的那一天起,這四萬餘降眾,就與我軍無干了,”
“如今他們是何大將軍的降眾,或者說是朝廷的降眾,要殺要剮,皆由朝廷不由我了,我無權再殺他們,更無權築什麼京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