芩谷激動的把孩子緊緊摟進懷裡,鄭重地應道:“好,媽媽答應你,媽媽一定會好好教導你醫術,讓你成為一個強大的對這個世界有貢獻的人。”
對這個世界有用的人,這句話絕不是芩谷只是為了應景的一句大話,而是她經過多次任務之後總結出來的。
真正實現自我價值就看你對這個社會的貢獻有多大,到最後都會反映到你的靈魂上,到了靈魂中轉站,那一紙記錄了你一生的功德值清單就是全部。
所以,對社會的貢獻絕非是一句誇誇其談的大話,而是她最真誠的忠告。
芩谷重新牽起孩子的手,看著孩子,認真地說道:“那麼現在,寶寶跟媽媽一起再去演一場戲好不好,演了這場戲,我們就可以真正的獨立和自由了。”
孩子想了想,用已經恢復了神采的眼睛望著芩谷,很是認真地點了點頭。
沒錯,芩谷的理念就是,一味地逃避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而給孩子營造一個虛假的美好假象,但是孩子的敏感超出大人的想象……
芩谷回想自己很小的時候,就敏感地感覺到父母對待自己和弟弟的態度不一樣……
所以,儘管後來當她有了本事有了出息後,父母總是會說當年在那樣的大環境下,若是沒有兒子的話是會被人戳脊梁骨,說是絕後的。
所以他們很自然地想要兒子,並且……弟弟比她小,更加偏愛也是理所應當。
還說實際上他們心裡對她和弟弟都是一樣的好……
芩谷對於這些話只是笑笑,她不會嫉恨這些。但是也不會再回到曾經充滿期盼眼神望著父母,卻回報以冷漠和嫌棄之前的那份童真了。
再說,孩子造成現在這個樣子,都是在那樣的環境下,父親的嫌惡,甚至稱得上憎惡。
奶奶的虛偽自私,口是心非。
最重要的還是作為委託者的母親,她有一顆愛孩子的心,卻沒有強硬起來,真正撐起一片天空。
所以,芩谷覺得,要想讓孩子從心底深處解開心結,就需要親自參與,然後徹底釋然。
第二天一早,吃了鍾何氏準備的豐盛早餐,芩谷便帶著兒子回鄭家。
今天正是芩谷之前喜帖上寫的日子,當她走到山埡口的時候,遠遠就聽到從鄭家方向傳來“熱鬧”的氣氛。
其實在農村辦婚宴,不興發喜帖的。
若是離得近,一般都是站在院壩邊上喊上一嗓子,對方自己就來了。
有些比較鄭重一點的人家,也只是親自到對方家裡邀請。
但是卻沒有發喜帖的習慣……實際上大家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好多連自己名字都不認識,弄那些繁瑣的東西幹什麼,浪費錢。
但是對於外面的人就不一樣了,喜帖就是非常正式的邀請。
若是還想繼續維護彼此間的“友誼”,收到請帖,只要沒有天大的事情,都是要帶上禮物赴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