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回事?”
方浩洋邁著步子過來,打聽附近怎麼亂糟糟的?
“方主任,是有患者來給方醫生送錦旗。”護士在邊上說到。
“咱們醫院不允許收錦旗,不知道嗎?”
方浩洋哼了一聲:“再說,送個錦旗,怎麼這麼亂,像什麼樣子,我剛才在辦公室都聽的到外面的吵雜聲。”
“方主任,是去年已經出院的肝癌轉移的患者,現在徹底痊癒了呢,來給方醫生送錦旗,還要給方醫生磕頭呢.......”
相比醫生們,護士們的膽子就大了很多了。
哪怕是在方浩洋麵前,沒犯錯誤的時候,她們也有膽子開個玩笑,頂一頂嘴。
方浩洋有印象了,當時方寒自己組了個方劑,江中院這一年多留觀室的癌症患者,一多半都在用。
這是有患者徹底痊癒了?
一邊想著,方浩洋一邊向骨傷分割槽走去。
中醫大夫弄出一個能治療某種病症的成方,那就像是外科醫生弄出某種新的術式一樣,那可是值得極力宣揚的事情。
當然,中醫的成方和西醫還是有區別的。
中醫講究一人一方,同樣的病症,不同的患者方子都有所不同,可也並非毫無規律所尋,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經典方劑了。
就拿《傷寒論》裡面的那麼多經方來說,加減變化,劑量變化,治療什麼樣的病症,那都是有規律的,不是隨便來的。
一個經典的方劑,就顯示乘法口訣,那就是基礎,解題的過程中,不能死搬硬套,可也方便靈活運用,什麼情況下該加,什麼情況下該減,那都是有法可依,有據可循的。
現在這個方劑終於有了治癒的患者了,後續再有患者痊癒,這個方劑的用法也就慢慢的全面起來了,一旦推廣開來,那就能給方寒帶來偌大的名氣。
以後在一些病症的治療中,某位中醫人要用,也會引經據典,這個方子是江中院急診科的方寒方醫生的經典方劑某某某,主要治療什麼病症,怎麼怎麼樣云云。
就像現在一些醫生用大小柴胡湯等方劑的時候,給一些患者和醫生解惑,就會說,這是醫聖張仲景的經典方劑,小柴胡湯......
不說醫聖張仲景,就說現代的一些國醫大師,比如有醫生用破格救心湯,那就知道是李可李老的方劑,,重用赤芍的時候,一些醫家就會飲用當代名醫汪承柏汪老理念,汪老提出過“涼血活血重用赤芍”......
等等。
因為中醫是經驗性的醫學,在很多時候,醫者要讓患者家屬信服,亦或者要讓同行認可,就要拿出一些能說服同行或者讓患者家屬信服的東西出來。
就像是古代的學子做文章引經據典一樣。
這個經典也不是憑空來的。
在遇到膠著的時候,有先例可循,那就是最好的證據,某位名家說的,治療過多少患者之類。
有了這個方劑,方寒在杏林界的地位瞬間就起來了。
當然,前提是這個方劑要成熟起來,怎麼樣才算成熟,當然是建立在治療了多少患者的基礎上。
應海濤可以說是方寒這個方劑的第一位患者,也是第一位徹底痊癒的患者,意義重大。
方浩洋走進骨傷分割槽的時候,應海濤夫婦已經準備起身告辭了。
方寒正在諄諄告誡:“回去之後我這個調理的方子再吃一陣,要多多注意,還是那句話,心態要好,既然痊癒了,就要向前看,以後不管遇到什麼壓力,什麼難關,都要樂觀.......”
"方醫生,我記下了,這一次這麼難的關卡都被我闖過來了,以後還有什麼事是我抗不過去的,大難不死必有後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