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也不一定,咱們國家有個規定,如果發現的不是國寶重器,或者失去年限,沒有領主認領的,先看到的,擁有優先處置權。”
“什麼是優先處置權,就是自己的唄。”
……
陳凡看著這些吵吵嚷嚷的,笑著道:“嘿嘿,我大概有點眉目了,你們看這些錢幣,都是一樣的,雖然都是漢字,但跟明清的那些錢幣又有些不同。
我摸了一枚,質地的話,比“咸豐通寶”還要厚實一些,只幣色略呈淺褐色,沒有“咸豐通寶”那麼光亮。
再看看幣面上的字,正面竟是“寬永通寶”,背面是錢串的圖案。”
“寬永是什麼年號,我怎麼從未聽說過。”
“我是學術帝:我也沒聽說過。”
“靠,學術帝來了,你來得正好,你見多識廣,快給凡爺看看是什麼錢幣。”
“錢有什麼好看的?”
“不用你們找了,我已經知道了,這是一批島國來的古錢幣,寬永通寶,很便宜很常見的,不知道怎麼會藏在汽油桶中了。”
“寬永通寶是島國曆史上鑄量最大、鑄期最長、版別最多的一種錢幣,同時也是流入我國數量最多的外國錢幣之一。
它始鑄於島國第108代後水尾天皇寬永三年(1626年),從1636年開始大量鑄造。
當時的島國,各地的錢爐均有鑄造,至明治初年還在使用,前後流通長達240餘年,後因德川幕府滅亡而廢止。
寬永通寶錢在長期的中日貿易及交往中不斷流入我國,至今在我國各地均有發現。”
“同時,島國也是最早開始仿鑄我國方孔圓錢的國家。
據一些專家研究,大約在公元708年奈良朝元明天皇和同元年(公元708年,相當於我國唐中宗景龍二年,他們就開始仿效中國唐朝鑄幣,鑄行“和同開珎”方孔圓錢。
到19世紀60年代,共鑄行方孔圓錢32種,其中的“寬永通寶”是鑄行量最大的一種。”
“我國明代施行鈔、銀、銅錢並行制度,但銅錢的鑄行嚴重不足,在明代的十七帝中,只有九代帝王鑄過幣(如明宣宗時自宣德年後的幾十年間沒鑄過幣。
於是便允許唐、宋舊銅錢入流,這便為民間的私鑄錢和流入我國的島國仿製錢的流通提供了條件。
島國於“寬永”二年(公元1625年,相當於明熹宗天啟五年開始鑄造“寬永通寶”銅錢,歷經天明天皇至孝明天皇等十個皇朝,到1867年(相當於我國的清同冶六年止,長達242年之久。
所以,“寬永通寶”流通到萊蕪的時間,最早也應在明末清初之時。
島國的“寬永通寶”錢在民間流通了多年,直到清乾隆初年,才被官府知道,懷疑是私鑄錢,還另用“年號”,這無異於謀反。
於是,乾隆皇帝諭令江、浙、閩各總督、巡撫窮治開爐造賣之人。
幸虧江蘇巡撫莊有恭的幕僚見多識廣,道出來歷。
於是,兩江總督尹繼善和江蘇巡撫莊有恭“會銜上疏”,講出來龍去脈,乾隆皇帝才又諭令嚴禁商船攜帶倭錢;
民間使用的,官為收買。至此,事情才算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