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比賽開始,雙方重新回到球場。
依舊是和第一節一樣的陣容,但快船的對位出現了調整,李良準備在第三節和蘭多夫好好較量一下。
無論本賽季他的進攻得到了怎樣的提升,得分攀升到了什麼程度,李良都未失卻防守的熱情。
還有什麼比把對手防的進不了球,一副司馬臉來的更讓人開心的事呢?
在大學的時候,李良並不是防守悍將。
但在系統一次又一次的防守任務中,李良體會到了防守的樂趣。
都說人的基因裡有破壞和毀滅的傾向,籃球場上的防守悍將一定都是這類基因比較明顯的人。
比賽一開始,快船率先進攻,還是選擇低位給格里芬打。
格里芬打個五分鐘就要下去休息,要用好他在場的這段時間。
但格里芬面對蘭多夫的防守,背身往裡擠,一個內轉身,遭到了另一側小加索爾的包夾協防。
格里芬想把球傳給空了的小喬丹,但他的高拋被小加索爾識破,在空中攔截了下來。
第一攻失敗。
灰熊沒有發動快速反擊,小加索爾把球交給康利,慢悠悠的開始打陣地。
哪怕有反擊的機會,灰熊也不打,他們就是要節奏降下來,拉低雙方的回合數,讓整個比賽的風格和球員狀態處在令他們舒適的狀況中。
過了半場,康利把球交給了高位加索爾策應。
灰熊陣地戰進攻中的幾個套路,一個是加索爾高位策應,康利溜底線,鋒線站底角,蘭多夫伺機卡籃下做高低位配合。
還有一個就是蘭多夫低位或者牛角位接球一對一單吃。
再有便是康利和小加索爾進行擋拆掩護配合,小加索爾內切或者外撤,接球后強衝或者給兩翼創造機會,蘭多夫衝搶前場籃板。
這是灰熊圍繞康利、小加、蘭多夫構建的陣地進攻體系。
其中,蘭多夫的低位強吃能力至關重要。
只依靠康利和小加索爾,灰熊的體系一樣可以玩的轉,但這樣他們的攻堅能力會讓他們不足以和頂級強隊抗衡。
正是因為有了蘭多夫的強攻,他們才有了和頂級球隊叫板的資格。
小加索爾在高位拿球,看到快船的防守對位變了。
盯著蘭多夫的人不再是格里芬,而是變成了李良。
蘭多夫在左側底邊的位置,已經和李良展開肉搏,往籃下卡位了。
灰熊想在李良身上打一個。
因為對手防守變陣,這時候打一個就是為了向對手證明,“你這個變陣沒得卵用”,對對手計程車氣是一種打擊。
同時,蘭多夫第一節被李良搞了兩下,現在想還回去。
所以兩人在三秒區附近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論力量、卡位的能力,李良的確比不上蘭多夫。
可是他有經驗,當初在系統裡為了完成任務,他和AC格林、查爾斯奧克利這種90年代的前鋒沒少較勁,獲得能力的同時也獲得了不少經驗和技巧。
低位卡位不光是比力氣,重點其實在一個“搶”字。
一旦提前預判,搶到了有力的身位,對手就是力氣再大,也不一定能卡到合適的位置。
除非你面對的是奧尼爾,奧尼爾你甭管怎麼搶,搶到了也是被他撞開的份。
蘭多夫充其量一個超小號的奧尼爾,李良迅速搶了半個身位,讓蘭多夫始終沒有辦法完全把李良擋在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