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賽場表現一塌糊塗,場均13分9個籃板,和一個普通的藍領內線沒啥區別。
充分說明美國這幫子糙哥球員,也就只能在NBA特殊的籃球環境體系下生存。
一旦離開了這種特殊的籃球規則體系,到了更為原始純粹的籃球環境中,就會水土不服,原形畢露。
隨著時代的發展,美國籃球運動再不是80年代那樣傲視全球。
隨隨便便的一個球員到歐洲海外打球,就能獲得座上賓的地位,愛怎麼打怎麼打,想怎麼打怎麼打。
比如像蘭比爾這種一開始在NBA混不下去的球員,跑到義大利打球,場均20分還能帶個冠軍回來。
如今,NBA越來越商業化,規則不斷調整就是為了讓比賽更加娛樂好看。
對球星嚴加保護,哨子雙重標準,比賽被廣告和哨音切割的支離破碎。
除了少部分球星外,其他球員功能化嚴重,整體實力全面退化。
而歐洲籃球在不斷進步,尤其是內線球員,幾乎要統治NBA了。
NBA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一個優秀的美國中鋒了。
現在美國中鋒的培養代表就是小喬丹這種,優先防守和吃餅,能再來個中遠距離的投籃最好,不會也沒關係。
至於什麼低位、內線進攻,學這玩意兒幹嘛?
得分的事,交給得分後衛和前鋒去做好了。
現在所有的球隊就是奉行這樣的建隊策略。
而美國的基層籃球也貫徹這樣的培養思路去培養大個子球員。
可以預見在未來,美國的內線一定會出現嚴重的斷代。
當然,這不是李良需要操心的問題,他要操心的是怎麼樣幫助快船度過這可怕的七連客。
能儘可能的多贏球,少輸球。
對陣尼克斯的這場比賽,利文斯頓加盟了球隊。
以為在和獨行俠隊的比賽之前完成的交易,當時利文斯頓人在布魯克林。
正好快船打完上一場就奔著紐約來了,所以利文斯頓都沒有去洛杉磯報到,就留在布魯克林等快船隊過來。
和球隊匯合後,利文斯頓透過了球隊的體檢,參加了球隊的訓練。
李良見到利文斯頓,感慨萬千,這快船後場終於有個高個子後衛了。
現在全聯盟後衛都有高大化的趨勢,很多控衛在身材、身體素質上都是可以媲美得分後衛的。
當然,利文斯頓能不能發揮作用,還要看他的傷病恢復如何。
利文斯頓在籃網平均每場上場26分鐘,場均能拿到8分,投籃命中率48%。
感覺還不錯,命中率比科比高。
不過在籃網和快船的那場比賽中,利文斯頓的發揮一般。
如果當時他能把握住幾次快速反擊機會的話,李良或許不會有絕殺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