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島春陰的風景真秀麗,”我感慨地說,“古木參天,蒼翠欲滴,怪石嵯峨,崖洞深邃,景色幽靜。”
“瓊島春陰,”葉芊認真地說,“正是古人對於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生動紀實。”
我微笑著點了點頭。
我們說著來到了瓊島春陰碑前。
瓊島春陰碑的碑首為四方形,四角攢尖式頂,四脊雕四龍戲珠;碑座為須彌座,刻有藏傳佛教之金剛;碑身四框刻纏枝紋飾,額篆書《御製》二字;碑陽刻高宗乾隆御筆楷書“瓊島春陰”四字;碑陰為乾隆帝御製詩七律。
“好好看看,”我說著仔細看起了石碑上的詩文,“艮嶽移來石岌峨,千秋遺蹟感懷多。倚巖松翠龍鱗蔚,入牖篁新鳳尾娑。樂志詎因逢勝賞,悅心端為得嘉禾。當春最是耕犁急,每較陰晴發浩歌。”
“這首詩表達了乾隆為禾苗祈雨的重農思想,”葉芊解釋說,“春蔭象徵著萬物的滋生或萌芽狀態,也孕育著園林中生機盎然。”
“這碑身東側也有詩,”我說著又仔細看了起來,“高宗弘曆所題七絕:春陰瓊島正堪憑,淑景層楣瑞藹凝。仙水綺錢增吉兆,五風十雨願休徵。”
“碑身西側也有,”葉芊呵呵一笑,“乾隆十八年秋所題七律:傺豎石幢標四字,邇年真未負春隂。已欣宿雨滋南畝,又見新雲冪遠林。薈蔚適於幽處合,含岈每與望中深。乘閒欹案觀墳典,陶侃名言獲我心。”
我看到碑座四周都有雕刻精緻的石護欄。
碑前下方,有兩個直徑約五尺的圓形大石盤,石盤中各有石刻的一條龍和一條蟒,昂首望天,姿態生動。
“從哪邊走?”葉芊停下腳步問我,“沿碑旁右手邊的小路上行,可直通迂迴曲折的看畫廊。”
“從左邊走吧,”我思索著說,“那邊有很多遊人在休憩。”
葉芊微笑著點了點頭。
我們沿著碑旁左邊的小路上行。
很快,就到了見春亭。
亭後有石洞。
眼前的景色,猶如一幅天然山水畫,美不勝收。
“明代改瓊島春陰為瓊島春雲,葉芊輕聲細語地說,“乾隆初年寫的燕山八景詩中又把瓊島春雲改為瓊島春陰,詩中寫道:瓊華瑤島鬱嵯峨,春日輕陰景色多。雲護鳳樓松掩映,瑞凝仙掌竹婆娑。低臨禁苑滋苔蘚,遠帶郊畿蔭麥禾。更向五雲最深處,好風時送九韶歌。”
“我們上次來就沒注意到這個地方!”我對葉芊說。
“上次來是冬天,”葉芊嬉笑著說,“那是瓊島冬雪。”
“北海的景點太多了,”我高興地說,“我們一時半會是參觀不過來的,不如等我們以後再慢慢看吧!”
“好的,”葉芊微笑著說,“反正我們有的是時間,什麼時候想來就來!”
“那現在去哪?”我若有所思地問。
“讓我們蕩起雙槳,”葉芊面帶桃花地說,“小船兒推開波浪!”
“對,”我說著情不自禁地拉起葉芊的手就朝岸邊走去,“讓我們蕩起雙槳吧!”
微風輕拂。
有歌聲從風中傳來: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