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要兩站路,”我對葉芊說,“我們就可以到達萬壽寺了!”
“是的,”葉芊微笑著說,“這條‘慈禧水道’也是可以直達頤和園的!”
“慈禧特別喜歡萬壽寺,”我一本正經地說,“她把萬壽寺當成了自己的福地。光緒十四年起,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重新修好頤和園之後,她為了方便自己去頤和園,又疏浚了一條水道。頤和園是三分山、七分水、一畝田,可以說是山水結合,動靜相宜。慈禧如果坐馬車去,只能看到頤和園的四分之一,但是乘舟去遊就大不相同,遠山似畫,如入仙境,遊船穿行於亭臺樓閣之間,船在雲中走,人在畫中游。那條被稱為‘慈禧水道’的水系就是這條,從萬壽寺門前經過,萬壽寺也就理所應當被選為慈禧出遊的行宮。如今,從萬壽寺門前仍可以乘船行舟,並且路線和當年慈禧行走的一樣。在當年,除慈禧外,只有阿哥、格格級別以上才可隨駕乘船,遊覽景色。”
“我知道,”葉芊呵呵一笑,“十里青山行畫裡,雙飛白鳥似江南,說的就是慈禧水道上的秀美景色!”
說笑間,遊船已到了萬壽寺。
我拉著葉芊的手下了遊船。
“問你一個問題,”葉芊思索著說,“你看到水和船,第一個想到的成語是什麼?”
“逆水行舟!”我脫口而出。
“為什麼不是順水推舟呢?”葉芊問。
“因為我喜歡在處境困難時努力做事,”我認真地說,“逆水行舟就比喻不努力就要後退,所以我當然喜歡逆水行舟了!”
“跟我想的一樣,”葉芊微笑著說,“那你知道生死流嗎?”
“當然知道,”我認真地說,“佛教把生死煩惱稱為‘生死流’,修行者必須逆生死流而上進,以至於究竟解脫。如《楞嚴經》卷四:‘今欲逆生死欲流,反窮流根,至不生滅。’聲聞四乘之‘須陀洹果’,意即‘逆流’。”
“隨生死流,入大愛河。”葉芊一臉深沉地說,“愛河枯乾,令汝解脫。”
“是的,”我輕聲地說,“愛美食,愛美色,愛金錢,愛名譽……這些貪愛像大江大河一樣在我們心中奔流不息,我們生生死死沉迷其中。透過學佛修行,斷除貪愛,就可以解脫一切煩惱痛苦。”
“這也就是我喜歡寺廟的原因!”葉芊一臉認真地說。
“我也很喜歡寺廟,”我微笑著說,“北京寺廟千百座,只有萬壽寺規模堪比皇宮;廟裡的佛像萬萬千,獨有這裡的觀音像慈禧。”
“乾隆皇帝對萬壽寺情有獨鍾,”葉芊認真地說,“慈禧太后更是發跡於此。”
我抬起頭靜靜地看著古御河。
古御河靜靜地流淌著,從萬壽寺前流過,彷彿訴說著往昔的輝煌。
我和葉芊穿過車水馬龍的西三環。
很快,我們就來到了坐落於路邊的萬壽寺。
走入寺中,我們頓時被隱藏在山門後的景色所震撼。
“這就是當年鼎鼎大名的萬壽寺!”我對葉芊說。
葉芊微笑著點點頭,沒有吭聲。
萬壽寺內分東、中、西三路,前庭深宅廣廈,瓊樓玉宇,雕樑畫棟,宏麗至極,宛如皇宮;後身曲欄迴廊,御書碑亭,青石假山,古道地宮,蒼松翠柏錯落有致,活似御花園的縮影。就連它的西跨院,也有著小坤寧宮的美譽,難怪民間都稱這座寺院為“小故宮”了。
“現在的萬壽寺,已經變成了北京藝術博物館。”葉芊微笑著說。
“這裡真不錯,”我感慨地說,“不僅可以享受到佛國風光,還可以盡賞北京地區出土或是流傳的文物精品。”
葉芊微笑著點了點頭。
我們開始興致勃勃地遊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