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基礎的保障和百業創新的自我創收,加上農業合作社的抱團,保障基礎農業的生產人口,也是江安縣農業發展的底線。
只是這些外來的記者們不知道的是,這些年因為民生農業背後天民集團的強勢,農業扶持的資金基本沒有被挪用,天民集團對道路建設的投資,已經逐漸改變了鄉村的生活狀態,好多大農業模式的指導意見並沒有在江安縣推行。
最簡單的就是在拉法帝國各地都在為了“空氣質量”嚴禁焚燒秸稈,江安縣並沒有執行禁燒令。而是天民研究院江都大學分院根據民生公司的需求和要求,發動設計研究人員,設計和製造了不同型別的小型秸稈集中焚燒裝置。
說是裝置,而不是機器,就是因為設計的基本概念就是要因地制宜,而不是統一制式。在農業專家和設計人員的反覆試驗和驗證下,才最終達到預期的目的。在大環境下,這樣的技術創新還沒辦法去申請專利,而是由天民研究院和天民集團分別給予獎勵,以此來實現技術價值和避免引起社會輿論。
這些裝置的目的,就是讓焚燒的粉塵經過水處理之後的煙再回到空氣,迴圈水和螺旋裝置將煙霧中的顆粒物帶入水中,被吸附在底部,把符合標準的排放氣體再釋放出來,殘留的水和煙塵顆粒的混合物,又被集中處理成為有機物。
稻田收購之後的原地焚燒,全地形農具載著輸水管道在丘陵的山坡也能達到,隔離帶等防禦措施,並請了消防隊現場指導。嚴禁無人焚燒和風力不可控下的焚燒,各家簽訂安全責任書,各村簽訂安全責任目標。
似乎看起來有些形式,但就是這些形式與民生農業公司的幫扶掛鉤,從不明白到自覺適應,還是用了幾年的時間。
這些都是在各村的合作社、村委會的監督下完成,儘管時間安排上相對比較集中,大家會在一段時間裡辛苦一些,但農戶最不怕的就是辛苦。
之所以如此複雜的操作,也要因為要堅持秸稈焚燒和就地焚燒。這個建議最開始就是由民生公司的總經理宋嘉提出,綜合公司的專家研討得出的結果,大家一直認可,草木灰對於土壤的作用高於現在普遍的使用化肥。
草木灰本身就是化肥、促進植物生根發芽、防治蚜蟲、避免枯葉等等作用。如果單純依靠化肥和人工干預,不是沒有效果,而是病蟲害一旦產生抗藥性之後,就會越來越難治理了。
對於如此大膽的建議,葉天民在聽取了他們的意見之後,堅定的下了決心,為此專門找了縣、市的領導開會討論過。在確保安全,並且民生農業公司簽訂了保證的情況下,勉強同意的。
葉天民心想著反正自己有未安辦這塊保命招牌,如果真的出什麼事,他第一個來承擔主要責任。試點總會有失敗,懼怕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他也知道,換成別人,無論什麼有力的證據,在治理環境這一頂大風向的框架內,都不可能做得到的。
正因為他的未安辦身份,讓他多了一分膽,要知道他在江安縣所做的農業模式,是完全拋開了現在主流經濟學的GDP模式。
虛擬數字的泡沫經濟增量在江安縣並不被民生農業公司進行統計,而是計算農業產出,包括食物量、手工藝、養殖等其它業態的產出量。
換句話說,江安縣的農業和當初科納新村的發展目的是一樣的,安居、宜居,留住農業從業人口是主要的目的。葉天民始終相信,農村不是城鎮,農業不是工業,農民才是農業的參與者。
販夫走卒引車賣漿,就是現在江安縣農業從業人員的真實生活。道路建設的便利使得交易更加通暢和簡單,甚至連葉天民都沒有想到的是李雪飛在接手知否傳媒公司後,第一個合作的企業居然是民生農業公司。
透過“自媒體”居然在逐漸的宣導一種生活的態度,以及真實的農戶心態。
至於江安縣相關部門要怎麼去計算,又按照什麼方式計算GDP,民生公司並不介入。
只會因為某些特殊原因,需要資料的時候提供資料。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不能因為民生公司在江安縣獲得的特殊待遇,拉低了江都市的農業經濟指標。
民生農業公司的做法,葉天民預計到在今後某個時期,是會有來自不確定方向發難的可能性。所以,在每一次“與眾不同”的指導和建議出臺前、實施中、實施後都會儲存相關的資料,這些資料就是應付以後發難的最有力的證據。
羅洋羽作為法律專業人士,現在又是江都市農業發展聯合協會的副會長,實際執行人,他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執行葉天民從一開始做企業時候的方針,防患於未然。
(備註:很慶幸寫完這一章之後,沒多久農業專家與生態環境專家已經開始在討論禁止秸稈焚燒的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