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臣一切尊循皇阿瑪聖意。”胤禎躬身回道,而後又接著道:“兒臣今日覲見皇阿瑪,乃是聽聞京城流傳關於兒臣在廣州被刺的傳聞,聽聞九門提督隆科多正派人嚴查。”
康熙並未接到有關此事的彙報,聽聞之後,神情登時峻然起來,胤禎遇刺,雖然還沒有任何的證據,但極有可能是骨肉相殘,這事要傳揚出去,不僅是皇室的一大丑聞,連帶著他也面上無光,更是對他所提倡的‘以孝治國’的極大諷刺,若是在史書上被記下一筆,他這個千古一帝的光環可要遜色不少。
聯想到這事之前一直沒有風聲傳出,怎得胤禎一回京,就起了傳聞,康熙頗為嚴厲的盯了一眼胤禎,沉聲道:“此風聲,可是你手下親衛漏傳的?”
“回皇阿瑪。”胤禎從容回道:“隨同兒臣前往廣州的親衛,皆已留在上海,並未隨兒臣回京,一聽聞此風聲,兒臣便已嚴查跟隨回京之親衛,,並非兒臣這邊走漏的風聲。
此風聲傳出,無非兩種可能,一是廣州至京的商賈,捕風捉影。二是謀劃刺殺的元兇,藉機誣陷。”
康熙思忖片刻,亦覺大為有理,半晌才道:“京師人多口雜,僅憑步兵營,怕是難以禁絕,你有何良策?”
“回皇啊瑪。”胤禎欠身回道:“兒臣以為堵不如疏,皇室傳聞歷來便為京師閒人津津樂道,越堵,越容易勾起人們興趣,況且此事在廣州鬧的動靜頗大,想完全封鎖,殊為不易,不如善加引導,方是正途。”
“哦,如何引導?”康熙頓時來了興趣,歷來對傳聞、謠言都是透過嚴加管制,以達到消除的目的,引導,也能消除謠言?
見康熙果然感興趣,胤禎方沉吟著道:“皇阿瑪,京報就是最好的引導輿論的工具,只需找一個合情合理的理由,便能起到轉移百姓注意力,兒臣在廣州遇刺,只要能夠推出一個人們能夠接受,又合乎情理的替罪羊,這事自然就遮掩過去了。”
一聽這話,康熙是越發的感興趣,微笑著道:“這替罪羊可不好找,天下的聰明人不少,一旦被人揭穿,反倒就弄巧成拙了。”
“回皇阿瑪,兒臣也是被逼的,情急之下,才冒出這個想法,還望皇阿瑪替兒臣把握其中的分寸。”胤禎抬頭望了康熙一眼,小心翼翼的說道:“兒臣這兩年經辦的差事不少,但多是跟商人有關,而商人卻是既無實力涕無此膽量,這替罪羊由商人來當,未免牽強了點。
不過,兒臣最主要的差事,卻是建造遠洋艦隊,遠洋艦隊一旦形成規模,必然會引起周邊的一些國家,特別是對我大清抱著敵視態度的國家警惕、恐慌。他們譴人刺殺兒臣,則是順理成章之事。”
康熙聞言,眉頭不由一跳,這可玩的有點過火,微微沉吟,他才試探著問道:“你是想嫁禍給日本?”
“皇阿瑪聖明燭照,日本確是最為理想的替罪羊。”胤禎恭維之後,便慷慨說道,“自前明江南被倭寇荼毒之後,國民便對倭寇恨之入骨,大清入主中原以來,日本又拒不歸附,且對南明餘孽及鄭氏一族多有援助,對我大清抱著敵視的態度。”
康熙微微點了點頭,才道:“什麼情急之下,才冒出這個想法,朕看,你是自打建造遠洋艦隊,就有了這個想法吧?”
“兒臣一點小心思難逃聖鑑。”見康熙識破自己的心思,胤禎也不再藏著掖著,神情肅然的說道:“日本撮爾島國,卻侵略成性,自隋以來,屢犯朝鮮,朝鮮乃我大清藩屬,直接關乎我大清龍興之地的穩定,不可不重視。
再有,前明時,日本尚稱臣納貢,至我大清,雖屢加招撫,卻置若罔聞,拒不歸附,豈能聽之任之?更為甚者,兒臣在上海,聽聞往返日本海商者言,日本根據鄭成功的事蹟編寫了一部歌舞伎劇《國姓爺合戰》,在日本風靡一時。
兒臣詳細查詢,方才知,鄭成功生母田川氏(鄭氏家譜稱翁氏)是日本人,他生在日本,七歲時才被接回大陸。由此可觀,日本狼子野心,此等跳樑小醜,豈能任其猖狂?”
第197章替罪羊
第197章替罪羊,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