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至庸、李世民、李元霸,三人不急不緩地出了藍田縣,往江都方向趕
秦至庸在李元霸身上施了銀針,遏制住了他強悍的體魄,讓他的神志得以恢復。這是治標不治本。想要徹底康復,李元霸還要把提升心靈境界,增強“靈魂”。
一路上,秦至庸每天晚上都給李元霸催眠,令他進入到深度睡眠的狀態。
經過秦至庸的調理,李元霸的“神”增強得很快,他現在完全看不出是個心智不全的人,行為和正常的少年人沒什麼兩樣。
秦至庸的手段,令李世民驚為天人。
吃過乾糧,填飽肚子,休息半炷香的時間。
李世民坐在秦至庸的身邊,看著不遠處的李元霸正在草地上玩耍,說道:“秦先生,我四弟已經完全康復了吧?他現在的神志,清醒了。”
秦至庸說道:“距完全康復,還早得很。你四弟的心境起碼要達到‘入定’,才可以駕馭筋骨的力量。李元霸是我見過最奇特,最天賦異稟的人。他真要是做到了身心合一,可駕馭渾身的力量,到時候能強到什麼程度,我很期待。我想,二公子你也很期待吧。說不定,你們李家會多出一位大宗師強者。”
李世民一驚,說道:“秦先生是說,我四弟將來會是大宗師?”
秦至庸微微一笑,說道:“以後的事情,誰知道呢。其實,只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修行之道,腳踏實地穩步提升,每個人都能成為大宗師。只是,絕大多數人都是渾渾噩噩,根本就沒有志向,想要達到先天境界都難。就算天賦異稟,也需要有師父教導,否則,再高的天賦,也會埋沒。”
大宗師,對於秦至庸來說,已經沒什麼秘密。
哪怕是一個毫無修行根基的人,秦至庸花費心血專注培養幾年,就可以強行將其提升到大宗師的戰力。
只不過,那樣做相當於是拔苗助長,是在溫室裡培養出“花朵”來,和真正靠自身修煉到大宗師境界的強者相比,還是有點差距。就像是流水線上的工業產品,和大師做出來的純手工產品,總是有那麼點區別。
更別說是人才的培養。
培養人才,標準化,是必不可少,但是人文和情懷,同樣必不可少。兩者結合,達到一個完美的平衡,才是最理想。秦至庸講學,給所有的學生講的都是一樣的學問,因為學問,就是真理,是不會因為個人意志而改變。同時,秦至庸也要因材施教。就是這個道理。
一路走來,李世民見過太多的餓殍。
關中一帶,是李家統治的區域範圍,情況還算好點,出了關中,百姓們簡直就是民不聊生,都已經活不下去。
李世民說道:“秦先生,您博古通今,知識淵博,不知可否教世民兵法和治國之術?”
秦至庸說道:“二公子少年從軍,看過不少的兵書,李靖將軍更是兵法大家,以後你們可以相互交流。至於治國……秦某一介書生,會點拳腳,沒有治理過國家。到底該如何治國?其實秦某也不知道。”
治國,從某種程度來說,比起做科研更難。
科學,就像是數字,有一就是有一,不會變成二,物質能量是守恆,只要發現了某種規律,就能運用規律。
不像是人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
隨著心境越來越高深,對心理學更深入的研究,秦至庸已經逐漸體會到了“治國”的難度。
如果是以前,有人問秦至庸如何治國,秦至庸或許會誇誇其談。可是他現在不敢了。
《道德經》記載:“治大國如烹小鮮”。
可見,就算是聖人談到治國,都要小心翼翼,謹慎再謹慎。
秦至庸再厲害,精神境界也沒有達到聖賢的境界。
秦至庸說道:“半炷香的時間已過,休息好了吧?走,咱們繼續趕路。”
李世民點了點頭,說道:“已經休息好了。對了,秦先生,世民有個疑惑。”
秦至庸道:“二公子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