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雄又來到秦至庸的小院。
秦至庸說道:“楊幫主,你來找我依然是因為生意上的事情嗎?我已經說過,我不擅長做生意。”
秦至庸立志的時候,就給自己定位,要做一個學者型的人。現在秦至庸也是堅定不移地走在探索求道的路上。
做官,經商,以秦至庸的能力,肯定也能做得很好,不需要十年的時間,他便能官居一品,或者富甲天下。但這樣做,違背本心,與修行無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哪怕秦至庸的精力再充沛,他也不敢分散精神。
楊雄說道:“秦先生勿怪,不是生意上的事情。是我的修煉不像是之前那樣精進了,因此我來請教秦先生。”
秦至庸笑著說道:“楊幫主請說吧。能幫到你,秦某絕不推辭。”
楊雄一臉興奮地說道:“請問秦先生,我要如何才能做到身心合一,以達到人刀合一的境界?我現在連秦先生你說的‘手與足合’都有些做不到。”
剛開始聽秦至庸講學的時候,楊雄的刀術進步很快,可是現在到了瓶頸期。別說身心合一,人刀合一,就算要做到手與足合,都非常勉強。
拔刀十次,刀術和步法能有效配合,有四次,就很不錯了。
要是在戰鬥的時候,情緒緊張,說不定刀術和步法的配合機率會更低。
這是一個致命的問題。
秦至庸除了在學堂裡講學,其他時間都沒有指點過那些“學生”。是讓他們自己琢磨,自己領悟。只有如此,才會讓他們儘快掌握修行的精髓。否則,秦至庸講解得再多,再深刻,那也是秦至庸的領悟,對學生們沒有多少益處。
只有在深入琢磨之後,依然不得其解,秦至庸才會為其解惑。這樣會使得學生們有著當頭棒喝,頓然開悟的感覺。
領悟了其精髓之後,便永遠不會忘記。
楊雄琢磨刀術已經有快一個月的時間,他現在就是處於不能參透,不能領悟,陷入了痛苦的狀態。
秦至庸說道:“楊幫主,你把刀術演練一遍,讓秦某瞧瞧。”
楊雄恭敬道:“是,秦先生。”
楊雄的刀法,很普通,只有三招,甚至連刀法的名字都沒有。
海沙派畢竟是不入流的小幫派,沒有完整的武功傳承,大部分的弟子想要練武,都是自己想辦法去尋找功法。
華山、武當、峨眉……這些門派幾乎都擅長用劍。
大門派,底蘊深厚,有完整的傳承,劍是制式武器,因此弟子們拿的兵器比較統一。
這就是有了“標準”的好處。
可是不入流的小門派,弟子們拿的兵器,就是五花八門。海沙派就是這樣的情況。
楊雄修煉的是刀法,還算是比較正統的兵器,不偏門。
正因為如此,秦至庸在講學的時候,才會只講理論和細節,並未講具體練法。
就像是“兵器乃是手足之延伸”,理論絕對是正確,可是具體練法,要靠他們自己琢磨。
秦至庸仔細觀察楊雄的身法和刀術,真可謂是破綻百出。遇到了高手,楊雄會被敵人一招擊殺。
做不到手與足合,就別提身法和刀術的配合了。
刀普有云:單刀看手,雙刀看走。說明步法比起刀術招式,更加重要。
秦至庸則認為,無論是單刀,還是雙刀,都要把身法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