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平之不是沒有想過逃走,可是在秦至庸的眼皮子底下,根本就逃不掉。
哪怕是三更半夜,林平之悄悄出城,秦至庸一定會在前方等著他。
秦至庸在林平之的眼中,已經是非人,而是神魔一樣的存在。
秦至庸讓林平之抄書,他自己也在研讀《中庸》。
“為什麼我的心境,還是不能達到‘靜’的層次?”
秦至庸問自己。
直到半個月後,秦至庸偶然讀到了荀子的《勸學》,才心血來潮,有所領悟。
原來,自己沒有“老師”。
秦至庸學了多年的儒家學問,其實是沒有師承的。而且他學的東西也有些雜亂,思想上並不純粹。
孔子的學問他學,孟子的學問他一樣學,董仲舒、朱喜、王陽明等人的學問,他都在學。
學問,應該海納百川,取其精華。
可是秦至庸的思想境界不夠。
境界低,海納百川,思想就雜了,是做學問的大忌。
秦至庸決定先“拜師”。專心領悟一門學問。
既然要拜師,那麼肯定要拜最厲害的人物為師才行。孔子、荀子、王陽明,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古聖先賢,他們都有資格做秦至庸的老師。
不過,秦至庸最後還是選擇了孟子做自己的老師。因為孟子提出了“吾善養浩然之氣”,把修身提升到了一個至高的層次。
秦至庸讀書,就是把修身作為根本。
選擇孟子做老師,準沒錯。
孟子已經過世了兩千年,當然不可能親自來教導秦至庸。但是孟子寫的書籍著作還在。
古聖先賢寫書,都是要花費一生的心血,那是聖賢們的智慧結晶。
只要一門深入研讀《孟子》,吸取孟子的思想精華,那麼秦至庸的思維就相當於穿梭到了先秦時代,接受了孟子的傳承。
秦至庸專心研讀《孟子》,修心養氣。
半年過後。
一日,秦至庸福至心靈,心境終於水到渠成,達到了“靜”之境界。
墨羽雲山說
今天更新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