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秦至庸要離開京城,永寧格格在聽講的時候,心神有些不集中。
最後一次講學,跟以往沒什麼不同。秦至庸該怎麼講,就怎麼講。
和皇帝談了以後,秦至庸才知道,人心中的偏見,是根深蒂固,難以消除。想要平等和氣地相處,幾乎是不可能。
就算自己想要和任何人平等和氣相處,也要別人同意才行。
並且,秦至庸的心境,還沒有修到消除心中一切偏見的境界。面對皇帝、端王、永寧格格等人,攀談交流的時候,秦至庸有所保留,做不到真正的以誠待人。
但是面對陳正英他們的時候,秦至庸則是誠心相待。不但傳授了儒家的修身心得,還把《基礎內功》給陳正英翻閱。
陳正英對秦至庸同樣不錯,把太極拳的內家精髓和纏絲勁秘法傾囊相授。兩者是互惠互利。
給永寧格格講學的時候,秦至庸講得最多的是“仁政愛民”的理論。他把《論語》講解得比較透徹,永寧格格甚至都可以背下書本中的內容。
可是《大學》中的修身之法,修心強身的心得,秦至庸是隻字不提。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是根本。
心不正,身不強,就是病夫。病夫想要家道興旺,為官治國,是不可能。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能治國平天下的人,必定是有著大毅力,大勇氣,大胸懷,身心健康的賢達。
秦至庸進皇宮的時候,見到了傳說中的“金鑾殿”。其實,金鑾殿的名字,不叫金鑾殿,而是叫“太和殿”。
那個“和”字,用的非常好,非常妙。
家和萬事興。
國家想要興旺發達,同樣需要祥和之氣。
給太和殿命名的那位大賢,還是有點真本事的,只可惜,他的願望,並未實現。滿清上下,並不和諧。就連皇帝都防著漢人,對漢人有偏見,其他的旗人就可想而知了。
數百萬旗人,統治四萬萬漢人,國家沒有祥和之氣,還能延續兩百多年的統治。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蹟。
秦至庸沒有傳授修身之法,永寧格格學再多其他的儒家理論,都如空中樓閣。當然,要是永寧格格有智慧,喜歡上了儒家的學問,也有可能在《大學》中找到修身的方法。只不過,這需要極大的機緣。
秦至庸喜歡上儒家的學問,是有機緣巧合的緣故。
當時在沙漠中,他的心態發生了改變。讀到《大學》篇章的時候,福至心靈,腦子好像開了竅,一下子就抓住了儒學的根本。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
秦至庸給永寧格格講完了最後一趟課,說道:“格格,不知你領悟了多少?”
永寧格格臉一紅,她一直在走神,根本就沒有聽進去多少內容。
秦至庸笑著說道:“講學已畢。秦某該告辭了。格格保重。”
………………
秦至庸出京城的時候,楊昱乾、陳正英、陳少琪,還有武術界各位掌門人,都來相送。秦至庸能猜到,他們能得知自己要離開的訊息,肯定是永寧格格通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