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秦至庸起了個大早,到村子後面的半山腰去練拳。
秦至庸把太祖長拳打得越來越純熟。他逐漸發現了一個問題,或者說是個麻煩。
任何拳術,練到了高深層次,都需要相應的意境來配合,才能發揮出拳術的最大威力。
太祖長拳是宋太祖趙匡胤所創,適合軍中搏殺,煞氣比較重,特別是最後一式“坐金鑾”,更是需要有藐視天下,高高在上的心態來配合。
什麼人可以坐在金鑾殿上?
當然是皇帝!
什麼人有藐視天下的資格?
同樣是皇帝。
這就是太祖長拳的心法,也是拳術的精華所在。
秦至庸是讀書人,探索的是知識和大道。他的目的和王陽明先生一樣,成聖成賢。而不是執掌天下,坐上皇位。太祖長拳的意境,和秦至庸的儒家修身心法是格格不入。
若是繼續修煉下去,絕對會出問題。
一邊是儒家的心正意誠,至誠合天,另一邊則需要有著藐視天下的霸氣。
心境不斷轉換,時間一長,說不定秦至庸會出現人格分裂,精神崩潰。
練習太祖長拳,秦至庸舒展開了渾身的筋骨,強健了體魄,已是極致。再想繼續深挖太祖長拳,就必須捨棄儒家的修身心法,保留雄霸天下的霸氣。
可是,儒家的修身修心,才是秦至庸立身的根本。捨棄儒家的學問和心境,當然不行。更何況,儒家的修心學問,博大精深,比起太祖長拳的價值,大太多了。秦至庸可不會捨本逐末。
那麼就只能捨棄太祖長拳。
秦至庸想學習太極拳。
儒家的修身,講究的是“正心”。身體要周正,念頭更要純正。太極拳是內家拳,是養生養心的上乘法門。研究的是陰陽之道。
太極拳同樣講究不丟不頂,中正安舒。
太極的意境,和儒家的修身,可以互補。
這是秦至庸最看重的。
只可惜,陳式太極拳不外傳,想要在陳正英那裡學到太極拳精髓,不說完全沒有可能,但希望不大。
至於偷拳?
秦至庸絲毫沒有考慮過。甚至沒有一點偷拳的念頭。
一套太祖長拳打完。
秦至庸收功,吐氣。
活動活動了筋骨氣血,身體舒坦。
“喂。你小子打的是長拳吧?”忽然,一個身穿白衣的中年人站在不遠處,對秦至庸說道:“你這拳打得軟綿綿的。沒有一點陽剛之氣,可打不到敵人。你這樣練,沒什麼用。”
秦至庸中年人抱拳道:“請問你是?”
中年人有些倜儻不羈,說道:“我叫陳正洲。村裡的年輕人都喊我二叔。你也可以這樣叫我。聽說昨天村裡來了一位遊學的讀書人。就是你吧?”
秦至庸點頭道:“秦至庸見過二叔。不錯,我就是昨天到了村裡的讀書人。二叔你說,我這樣練拳沒有用。那要怎麼練,才有用呢?”
陳正洲說道:“長拳,是外家拳術。當然要剛猛霸氣,那樣才有威力。你那樣慢吞吞,軟綿綿,怎麼打人?就算我們陳家太極,也沒有你那麼慢,那麼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