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拎著對講機,“試音,123,321——”然後開始一個部門一個部門的確定,整套流程顯得很繁瑣又仔細。
“1號機位OK!”
“2號機位OK!”
“3號OK。”
“燈光沒問題!”
“收音OK!”
“演員組準備就緒——”
隨著各部門負責人紛紛伸手或透過對講機確認沒有問題,場記拎著寫著場、幕及拍攝次數的場記板,站在了已經亮起紅燈工作的主機位攝像機前,等待導演喊開始。
黃徵揮手,場記隨即打板。
“《鹿鼎記》第15場第一幕第一鏡,Action——”輕輕一磕,正式開拍。
小白站在監視器前,看著幾處機位的設定。
機位,代表的就是視點及構圖。
透過機位的變換來表達導演拍攝影片的意圖,每一個機位的設定都包含了攝影師對影片和鏡頭的理解。
李陽負責的1號機位,平行軸拍攝,負責正面構圖,他身後身後,2號機位則拍攝人物走出房間的這個動作,3號機位則架在搖臂上,可以拍攝全景畫面。
這種機位埋放結構屬於最基礎的三角形原理。
三條軸線代表了三處視點,構成整個拍攝範圍,演員走出這範圍,就是拍攝盲區,也就是俗稱的出戏了。
黃徵找的攝影師水平可以,至少都是有經驗的攝影師!
現在拍的是康熙和海大富密謀除掉鰲拜…
“奴才海大富叩見皇上!”
“平身…”
“嗻”
非常簡單的兩句臺詞,但是魏詳處理起來很不簡單,從他走路的樣子就能看得出來!
絕對經過算計!
形體這堂課屬於演員的基本功,同臺詞一樣基礎。
古代戲行稱作身段,一個手勢全是戲。
梅先生,還未開口,只是起了個雲手,蘭花一送,頓時間百媚叢生,嬌羞百媚就出來了。
演戲也如此。
口白、身形都是基礎中的基礎。
相比較香港演員,內地演員,尤其是話劇演員很注重基本功!
塑造角色時地基很重要,形體還有臺詞就是演員的地基。
地基不穩,很難建高,除非你有足夠的資源任你去揮霍…
董建顯然也下了一番功夫,只是跟魏詳比起來,差了不止一星半點…
一點也沒有身為天子的氣勢!
搖了搖頭,不知道應該說什麼…
反正是配角,任由他發揮吧,再說了,黃徵是導演,小白只是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