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這些部隊的生死,國府根本就沒有考慮過,當時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金陵保衛戰上邊。
所以,這些部隊在快要抵達金陵的時候,就被日本人包圍了。
據說在朝香宮聽取報告之後,他的指揮部就釋出了一系列蓋有他私人印章的命令,並標有‘機密,閱畢銷燬’的字樣,而這些命令,便是‘處決所有俘虜’。
哪怕到未來,這些命令也無法確定是否是朝香宮本人下達,畢竟所有的命令都已經銷燬。
這次屠殺戰俘,也為日後金陵大屠殺埋下伏筆。
而在日軍進入金陵後,消滅所有中國戰俘的命令,已經不僅僅停留在檔案上,而是由上至下,傳達到每一位下層軍官。
1937年12月13日,日軍第66師團接到命令:
師團戰鬥通訊員2點接到師團司令部命令:奉本旅指揮部命令,所有戰俘必須全部處死。處決方法:將戰俘分為12人一組,分別槍決。
下午三點,各連隊指揮官召開會議,就如何處決戰俘問題交換意見。經討論決定,把戰俘平均分配給各個連隊,以50人為一組,從關押地帶出去處決,並對每個連隊的處決地點進行標註,甚至處決時間都有詳細標註。
這份命令包含一種殘忍的邏輯。
日軍無法向戰俘提供足夠的食物,所以必須消滅他們,殺掉戰俘不僅可以解決糧食問題,而且消除了報復的可能性,畢竟,只有死去的敵人,才不會組織游擊隊,對他們的部隊進行打擊報復。
然而,執行命令卻又是另外一回事。
12月13日拂曉,當日軍突破金陵城之後,他們進入的是一座人數遠超過自身軍隊人數的城市。
金陵城內大約有50萬平民以及9萬多中國軍人,受困於金陵,相比之下,進攻金陵的日軍士兵只有5萬人。
用5萬人殺光大約60萬人,也就意味著,每個日本士兵要屠殺12名中國人。
在當時,處置一千、五千或是一萬名俘虜,別說是處置,即便是解除他們的武裝都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更別提面對的金陵城有六十萬人。
所以,在如何解除這些中國軍人的武裝上,日軍下足功夫,他們依靠欺騙政策處置俘虜,甚至制定了詳細的步驟。
這種大規模屠殺戰略,先向中國人假意許諾,只要停止抵抗,就可以得到公正的待遇,哄騙他們向日本佔領軍投降,然後把這些哄騙的中國軍人按照100200人分組,最後將他們誘拐到金陵近郊附近的不同地方殺害。
中島認為這個方案不太可能實現,因為從當時淞滬會戰的情況來看,中國人是存在血性的,甚至有向死而生的精神,他們落後,愚昧,貧窮,人口基數龐大,但面對著他們的重機槍,這些愚昧、落後的中國人卻聽著胸膛,迎著槍林彈雨向前衝鋒。
他只希望,大部分戰俘會猶豫進一步抵抗無望而失去信心,到不信任日本的哄騙政策,能夠欺騙到中國人,從而服從日本人的任何指揮。
然而,真當日本人開始實行欺騙政策的時候,日本人驚訝的發現,中國人竟然只是進行了零星的抵抗,事實上,這些抵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當日本攻入金陵時,許多中國士兵丟下武器,試圖棄城而逃,當他們發現逃跑無望的時候,便會繳械投降。
短短一天,日軍便抓獲了七千多名中國軍人俘虜,這些人面對著日本鬼子的槍口,表露出任人宰割的消極態度,就像是面對就封建社會的壓迫剝削,又像是案板上的豬肉。
舊時代的中國人似乎被壓迫剝削習慣了,他們聚集在一起,爆發出如同蛙鳴般的吵嚷聲,一些日軍軍官還沒有看到中國戰俘,便在黑夜中看到了數不清的菸頭在黑暗中閃爍。
靠近一些,場面尤為壯觀。
在七千名戰俘聚集的同一個地方,圍攏在兩面白旗周圍,那面白旗是一塊塊白布東拼西湊的,白旗掛在一根枯樹枝上,在寒風呼嘯的黑夜裡招展。
中國戰俘們衣衫襤褸,穿著藍色棉布軍服和外套等待著帽子,他們有沒有帶帽子,用毯子蓋著頭,有的帶著草蓆,還有的揹著棉褥子。
日軍讓戰俘排成四隊,隊前豎著白旗,幾千名中國戰俘耐心等待日軍將他們帶走,並指引他們下一步該怎麼做。
中國戰俘的順從,讓所有的日本軍官感到驚訝,他們進攻中國的時候,遭到這些人的頑強阻擊,然而當他們放下槍,又表現的極為順從,就像是圈養的牲畜,甚至連牲畜都不如,一些牲畜還需要鞭策,而他們,壓根就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