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期趕到戰場的12架飛機在邊境線以內徘徊,等待著敵機的到來。
雪山機場的空中指揮部在忙碌的不停向空中編隊下達著指令,甚至有部分指令,雷達站會直接越過空中指揮部,直接將資訊傳送到戰鬥機上。
一切都還在摸索,有了資訊優勢,但是想要把這些資訊優勢利用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那需要外圍裝置、體系、制度、訓練等多方面的綜合推動。
雷達站距離上空的戰友們並不遠,他們開啟了資料自動轉換和傳送。
這是將目標方位、數量、速度、高度等最重要的引數,從雷達上自動提取出來的裝置,然後透過加密無線電資料通訊機,自動發往友鄰單位。
不帶有任何指令,只是自動傳送這幾項最核心的資料,資料量極小。
更新率甚至可以做到僅僅以1~5秒的延時,與雷達資料同步更新,畢竟雷達這年頭轉得可不算快,轉的時間足夠傳送這點點資料了,這在這個時代,是非常不得了的結果。
這讓我們的戰鬥機在緊急情況下,無需等待指揮部的指令,自主決定出擊時機。
“敵機只有50來公里了。”這十二架戰6改,全都是雙機編隊,一架長機向僚機通報道。
“明白,我這裡也看見了。”
敵機的高度大概在10000米,所以他們飛在了13000米的高度。
F86是最早攜帶空空導彈的戰鬥機,但是恰好,它攜帶的空空導彈的效能,我們很清楚。
比它高2000米,就相對安全,比它高3000米,就已經到了基本安全的程度。
要是花旗佬的導彈能輕輕鬆鬆上射3000米,那我們打U2的時候也就不用費那勁兒,一次次的開足馬力往上衝了,
此時,後方從白玉機場趕來的戰友,距離這裡也還有不到100公里,畢竟他們是在空中直接轉向,沒有繁瑣的起飛程式。
“大隊長,還是按照老戰術,撲下去打?”一名中隊長在電臺裡問大隊長。
進駐西線機場的,一共是一個大隊12架戰鬥機,分成3箇中隊,每個中隊兩個雙機編隊。
“不,我們就佔據高度優勢,先打兩輪空空導彈再說。記得新的空戰教材裡面的攔射戰術麼?我們就用那個。”大隊長見敵眾我寡,決定先給敵人來兩輪導彈。
其實少量戰鬥機打敵人大部隊也不是不能打,我空軍著名的英雄大隊,在半島作戰的時候,就幹過12架打敵人60架的事情,而且還打贏了。
更別說現在戰鬥機和裝備的優勢更大,大隊長完全不帶虛的。
不過既然有了好的新武器、新戰術,那自然要好好用起來。
按說攔射的話,得要中距空空彈才可以,不過這裡問題不大,雷電3定型的迎頭射程達到了10公里,最大機動過載45G以上。
放在這個年代,用來打攔射問題也不大。
而且這東西的最大好處是,發射後不管,對於飛行員的負擔很小。
“明白了。”
“拋……噢,不用拋了,準備接敵。”
這裡距離雪山機場實在是太近了,200來公里的樣子,這批戰6改,全都沒有攜帶副油箱,而是直接掛載了4枚雷電3型紅外空空彈。
沒掛油箱,讓我們的同志有點不習慣,差點發出了拋油箱的指令。
話說之間,敵我雙方的距離已經接近到了20公里。
“開雷達,保持對敵3000米以上高度優勢,自由選擇目標,10公里打第一輪導彈,然後儘快打出第二輪。導彈發射後,趁亂向敵機發起攻擊,各中隊各自為戰,自選目標。”
戰6改的這個抽象雷達,在新技術加成下,現在總算是有了比較可靠的15公里上下的搜尋距離和7公里左右的鎖定距離。
沒有雷達空空彈,但是這個距離對於控制紅外空空導彈搜尋、鎖定目標是夠用了。
12架戰鷹毫不畏懼,向著數量幾乎是自己兩倍的敵人迎頭趕去。
此時敵人在做什麼呢?什麼都沒做……
F86佩刀理論上是有雷達的,但是那個雷達要說比起米格15的雷達能好到哪裡去,那還真沒有,比起戰6改的這個改進型雷達,說是瞎子可能過分,但是高度近視,應該不冤枉它。
他們根本沒有發現比他們高3000米到4000米的我機,這21架敵機,全部都是戰鬥機,他們的想法很有意思——一舉消滅我們在西線機場的空中守衛力量,然後再派轟炸機加戰鬥機的組合來轟炸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