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被分成很多個子系統,多個感測器,各自一個表格,林林總總有幾十張的樣子。
高振東一邊翻看著資料,一邊聽著他們對各個資料表的解釋。
看了一會兒,高振東對資料表的含義已經非常熟悉,他挑選了幾張表,站起身來,走向了黑板。
在李總他們好奇的目光中,高振東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座標系,只有第一象限。
座標系的橫座標是時間,縱座標上面,他分幾條區域,各自寫上了自己挑選的那幾張資料的名字,然後以時間為索引,將幾個資料的隨時間變化曲線畫了上去,時間一一嚴格對應。
看著高振東的操作,幾位來訪的同志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這辦法,有點兒意思啊。
這還是他們第一次看到高振東正兒八經的分析問題時的工作方式,這一看,就覺得高振東這果然是神仙放屁——不同凡響。
高振東畫完之後,盯著這個對比圖看了一會兒,然後他又回過頭,在資料堆裡挑選了一些資料表,補充了上去。
最後,他扔掉粉筆頭,拍了拍手上的灰,轉過頭來。
“同志們,我看出來一些問題,我們探討探討。”
李總他們大喜,高教授果然靠譜,簡直就是火眼金睛啊,就這麼定睛一看,分析一會兒,就有想法了。
“嗯,好的,謝謝高教授,你說,我們聽著。”
高振東也沒耽誤,將手指向了一條資料曲線,幾人一看,心裡咯噔一下子,那是高度表資料,果然是高度表出問題了?
但是高振東的話卻有些出乎他們的意料。
“第一個問題,出在高度表上。”
第一個?看來問題還不少啊?
“這個高度表,是爭先一號用的吧?”高振東笑道。
“對,爭先一號的高度表,還是你幫的忙,我們尋思這個高度表的功能、效能都滿足新彈的要求,而且體積也很小,就直接採用了。”這是正確的路子,有現成的,而且是成熟、經過實戰的零部件,那就直接使用就行,沒必要非得去整個新的。
所以高振東也點點頭,表示同意這種做法:“嗯,對,這個思路很正確。不過你們有一個小問題,資料重新整理率,你們應該調整一下,原來的那個資料重新整理率低了,不夠。”
齊工有些不解:“原來那個資料重新整理率應該沒有問題,我們折算過,對於控制需求來說,還是可以滿足的。”
高振東搖搖頭:“一開始是可以的,但是從這個點開始,就不夠了。”
他將手指向了高度表資料的一個拐點,這個拐點,是45米,然後就開始往下降,到9米多的時候,突然有一個上升,然後資料斷掉了。
而這個9米多的資料,和另外一條線上的一個很重要的點發生了關聯,那是系統控制迴圈中,一個新迴圈的起始,兩者之間的關係看起來好像的確是出現了問題。
一開始夠,到這裡就不夠了?齊工看著高振東指向的那個拐點,想了一下,突然一拍腦袋。
“嗨,你看我這個豬腦子!都怪我,這次都怪我!”看到這裡,他是追悔莫及,偷了個不該偷的懶啊!
固體反艦彈和爭先一號的彈道規劃,是不同的!
爭先一號的彈道,全程是保持在40米以上,但是新彈不同,按照高振東提的要求,為了縮短敵人的反制視窗,要求導彈儘量掠海飛行,末端彈道,要降到10米以下。
彈道低了,留給控制系統對高度進行控制的時間就短了,這裡面,首當其衝的,就是資料重新整理率首先就得提上來!否則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個彈的高度表的問題就是,其資料重新整理率,能滿足40米的高度,但是對於10米以下的高度,重新整理率不足,留給系統進行控制的時間視窗就非常的短。
按照無線電高度表的硬體底子,重新整理率是可以做高一些的,這也是高振東說“調整”的原因,不用重新設計,調幾個元件引數就可以。
但是重新整理率在夠用的前提下,並不是越高越好,這是在這年頭,為了可靠性做出的一點妥協。
所以齊工在使用爭先一號的高度表之後,沒有調整資料重新整理率,這就導致在導彈高度下降到10米左右的時候,對高度的調整開始出現問題,而且海上是有浪的,這就更進一步惡化了高度控制系統的工作狀態。
李工也不是傻子,在高振東給出拐點之後,馬上就找到了問題所在,追悔莫及,可以說,這一次的掉彈事故,就是他沒有調整這個重新整理率導致的。